(十八)加快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巩固和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基本完成薄弱学校改造和消灭校舍危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降低在校学生辍学率,初中适龄入学率95%以上。对失学残疾儿童少年给予特别救助。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完善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设施,普遍提高医护人员技能。建立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大力推进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进一步改善乡镇敬老院设施。农村卫生改水填平补缺,农民基本饮上卫生水。全面启动农村改厕工作。做好草危房改造扫尾工作。发展有线电视,从无线覆盖为主的村村通,向有线覆盖为主的村村通推进,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十九)继续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增强在经济薄弱地区实施星火计划的广度和深度,推动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技术服务,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要与苏北密切合作,使其成为科学实验基地和新成果展示窗口。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和科研组织直接参加扶贫项目。省及有关市、县要安排资金,帮助经济薄弱地区建立和扩大科技示范园,注重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头作用。坚持搞好“三下乡”活动,大力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致富技能。
(二十)坚持扶贫到村、帮扶到户。从2001年起,对苏北1025个重点村实行省、市、县三级包干帮扶。要着力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最困难的问题入手,实行工作目标到村,帮扶责任到户。扩大扶贫小额贷款规模和受益面,帮助贫困农户解决生产、经营的启动资金,发展增收项目;采取部门帮扶,大户、专业户带动贫困户,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逐村逐户,一批一批地解决问题。
(二十一)大力提高农民致富能力。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广泛组织农民学习掌握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效益;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今后5年内,力争苏北每年县均新增转移劳动力达7000人,累计达到100万人,其中经过职业培训合格后实现转移的劳动力达到50万人。苏南、苏北各市县、各驻县扶贫工作队和各级扶贫机构,都要协调有关部门,根据市场需求,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
(二十二)积极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要在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产业为纽带,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乡村兴办流通实体,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要配合中心镇建设,有计划地建立各类集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拓展农业信息资源。继续发放“绿色通道”通行证,降低运输成本,保证鲜活农副产品的运输畅通。
五、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