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试点带动,点面结合,加快城市信息化步伐
1.大力推进18个省辖市的信息化。各省辖市都要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到2005年,基本建成体系健全、安全可靠、规模相当的信息港;结合本地优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发展、完善各类信息网络应用工程。大力开发本地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服务业和电子商务。
2.重点抓好郑州、洛阳市信息化试点工作。“十五”期间,要在郑州。洛阳两市进行城市信息化试点工作。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建成以电信主干网为主体、各大基础网络互联互通的高速、宽带,多媒体主干传输网络平台,城市中心基本实现多种方式宽带接入到户;基本实现机关办公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大型企业信息化普及率达到80%,中小型企业网络应用率达到60%以上;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经济运行模式;建成支撑都市农业的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教育、文化、卫生、医疗、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旅游、金融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
郑州郑东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内的信息技术应用要与该区的规划、设计、实施同步进行,完成“三网融合”,达到全国信息化先进水平。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减少重复投资,改善城市景观,为各电信运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郑东新区信息化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省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抓好漯河市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试点城市建设。针对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市场需求信息不灵、产销脱节、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加大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力度,拉长产业链条,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业务,带动“贸、工、农”一体化,支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力争到“十五’末把漯河市建成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一是建立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汇集国内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引进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实现选种、栽培、新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二是选择双汇集团、南街村集团等企业作为试点,探索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整合新途径,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十)重视信息安全建设,确保国家、企业和公民的网上安全
“十五”期间,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责任体系、信息安全评估体系和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形成信息安全快速反应机制,提高信息安全防御能力。要建立信息安全应急处理预案、第一责任人和安全认证等制度,加强对信息网络和信息产品的监管,加强对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非法入侵、泄密、窃密以及散布有害信息等行为的防范,依法打击各种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保障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网上个人隐私,维护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各级机关和重点单位新建或改建信息系统,必须配套建设信息安全子系统,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要抓好公安部国家级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中华粮网)信息安全应用示范工程,并加快示范推广的步伐。抓好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安全成果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信息安全产业,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如信息安全芯片、商业电子密码支付器等产品,使我省的信息安全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形成产业化能力。
五、标志性工程
依据上述主要任务,“十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的五大标志性工程是:
——政务信息网络工程。建立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全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的枢纽框架。主要责任单位是省政府办公厅、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计委、省直各有关厅局和各省辖市政府。
——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为根本目的,建立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研究开发、技术服务三大体系,要从财务管理入手重点抓好企业管理信息化,推广以 CAD为代表的单元技术和以CIMS为代表的集成技术的应用。主要责任单位是省经贸委、科技厅、计委、信息产业厅。
——农业信息化服务工程。整合“三农网”,建设性能完善的河南省农业信息服务网。主要责任单位是省农业厅、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
——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工程。以郑州市为试点,建设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全省的社会保障信息资源共享和社会保障资金的社会化发放。主要责任单位是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民政厅、计委、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和郑州市政府。
——郑州郑东新区宽带网络示范工程。建设郑东新区信息化示范区,进行“三网融合”试点,形成一个涵盖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输、应用等多种功能的新一代宽带信息网络体系。主要责任单位是郑州市政府和省信息产业厅、计委、通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