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对大龄群体的调查、申报、登记、发证和跟踪服务要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形成常规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不能让一个大龄人员遗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三、广开渠道,大力开发、置换适合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岗位
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促进就业结构的调整,在打开城门,取消身份限制、鼓励外来人员进城务工的同时,抓紧开发、置换出一批适合本地大龄人员的就业岗位。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就业容量大、市场应变能力强的都市型工业,扶持发展个体、私营、合伙等各种形式的小企业,发挥这些领域在吸纳劳动力和吸引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等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尤其是正在迅速发展的社区服务业,为大龄人员再就业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是新的就业增长点。要结合社区建设,大力推动物业管理、快送速递、保洁保安、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使之形成系列,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各项公益事业的迅速发展,绿地养护、广场保洁、交通管理和公用设施管理,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辅助性服务等岗位大量增加。这些政府投资形成的公益性岗位,应当尽可能用于缓解本地就业压力。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的思路,从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的大局出发,积极开发岗位,凡专业要求不高的,原则上按不低于40%的比例,重点用于安排大龄人员就业。市、区两级发展计划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要搞好调查摸底,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
四、创新就业机制,积极帮助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
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下,劳动力市场发挥着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继续大力推进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鼓励发展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依法规范职业中介行为,加快形成遍布全市、伸向社区,以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公益性和盈利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相配套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当前,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发挥帮助大龄人员再就业的主阵地作用,为他们广泛采集和发布岗位信息,开辟绿色通道和求职热线,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要实行“双向承诺”,即公共职业机构负责为每一个前来登记求职的大龄人员提供三次基本适合本人特点的岗位信息;大龄求职者不挑不拣,积极就业,依靠双方共同努力,保证求职登记后一个月内实现再就业。对夫妻双失业的大龄人员要优先提供服务。
培训上岗是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必然要求。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培训机构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大龄人员的就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目标和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动员组织社会培训资源,为大龄人员提供有效的免费就业培训。要充分发挥社会办学的作用,鼓励引导他们面向大龄人员,开展职业指导、技能训练和创业培训,逐步形成以就业带动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