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推行专业化生产,优化畜牧业区域结构。按照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加快形成畜牧业特色生产区域和产业带。到2005年全省形成“四带十区”的畜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苏南地区要加快形成江南奶业经济带、种畜禽生产区、畜产品加工区、集约化畜禽商品生产区;苏中地区要加快形成沿海沿江山羊产业带、里下河水禽生产区、三泰生猪生产区、地方黄鸡生产区;苏北地区要加快形成波杂山羊产业带、徐连奶业经济带、无规定疫病畜禽生产示范区、优质生猪生产区、肉牛生产区、畜产品加工区。
三、大力实施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5.着力提升加工水平,培育一批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畜产品加工是我省的薄弱环节。要加大畜产品分级、保鲜、加工、贮运、标准、包装等基础性工业的研发力度,开发适合于超市销售的肉类分割分级预冷保鲜产品,适合于外销的肉鸭、肉鸡、牛羊肉、兔肉分割冷冻制品和西式低温深加工熟制品,大力发展各类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奶类制品、地方特色产品和动物营养保健品。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引进和技术创新步伐,并通过引进外资及民间资本创办、国有商业流通企业改造、乡镇企业转行、农业科研和事业单位转换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大型企业和著名品牌。到2005年,全省要形成10个畜牧业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以上的外向型畜牧企业。
6.着力提升营销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市场调控能力的畜产品交易市场和连锁超市。继续建设和规范各种畜产品初级市场。鼓励引入新的营销理念,成立配送中心、发展超市连锁经营、开展网上交易等,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则,规范企业行为,打破封闭垄断,推行“绿色通道”,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保证畜产品运销畅通。
7.着力提升组织化水平,形成一批辐射面广、利益连接紧密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提高现有的农民运销经纪人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个体运销企业和私营外贸流通企业,并加强与养殖户的利益连接。结合改革和改制,放宽政策,降低门槛,搞活机制,建立一批为农服务的中介服务组织。
四、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8.加快建设苏东沿海无规定疫病畜产品出口示范区。在实施国家无规定疫病区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标准,按照国际规则建立苏东沿海无规定疫病畜产品出口示范区。示范区以地理自然隔离条件和主产区为划界依据,建设范围为淮河以南、京杭大运河以东、长江以北地区,分为项目实施区和隔离缓冲区两部分,其中项目实施区16个县(市),隔离缓冲区6个县(市)。到2005年,项目实施区和隔离区内规定疫病达到国家控制标准,逐步建立起以规模养殖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项目实施区年出栏达标生猪400万头,山羊400万只,饲养家禽1.5亿只,禽蛋20万吨,成为我省外向型畜牧业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