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省各地在草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省年人工种草200万亩,改良天然草地50万亩,特别是1999年以来,年人工种草300万亩,累计保留面积达到1000多万亩。年飞播牧草6—10万亩,累计保留面积达到96万亩。建成了省级牧草引种示范园和4个牧草引种试验基地,初步筛选出一些适合各地推广的优质牧草品种,先后建成紫花苜蓿、沙打旺、三叶草等优质牧草种子基地10万亩,年产牧草种子150万公斤,保证了省内牧草种子需求,成为全国最大的草种生产基地。各地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组建了一批草产品龙头企业,开展草产品加工开发,促进了草原建设。各级技术推广部门以项目为依托,推广了旱作种草、果园种草、牧草综合利用等配套技术,提高了草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当前,制约草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对草产业在生态、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把草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尚未制定发展规划,缺乏具体措施。二是投入不足。草产业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需要各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发展。但是我省绝大部分市、县尚未将草产业列入财政预算,没有专项扶持资金。在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和退耕还林草项目中,种草资金所占比例较低,草业建设缺乏投入。三是草产品加工滞后。龙头企业少,加工规模小,产品档次低,距国内外草产品市场需求差距很大。四是体系不健全。全省从事草产业的技术人员仅有200多人,技术力量薄弱,推广工作滞后,不能满足草产业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草产业的必要性
发展草产业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进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能够促进种植业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化,加快奶畜、肉牛、肉羊等草食牲畜发展,促进农业、畜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省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草),为草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群众种草积极性更加高涨,发展草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各级政府要树立立草为业、以草兴牧的思想,抢抓机遇,落实措施,把我省草产业做大做强。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