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将原由乡统筹费开支的五项
事业支出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的意见
(2002年6月4日)
为了保证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分配行为,保障乡(镇)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
贵州省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乡统筹费后,原由乡统筹费开支的乡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以及乡级道路建设支出(以下简称“五项事业支出”)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乡(镇)财政在安排预算支出时,应当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原由乡统筹费安排的五项事业支出,要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财力情况,合理确定预算支出数额。
(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预算支出的安排,应当首先保证工资支出,然后再安排其他各项事业发展支出。
(三)乡(镇)各项事业发展支出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专款专用,不得平调、挤占和挪用。
(四)根据农村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当年乡(镇)财政可用财力,对各项支出事项进行认真研究,坚持节约办事,合理安排。
二、使用范围
(一)乡村义务教育费,用于乡村教育经费支出。
(二)计划生育费,用于农民施行计划生育手术以及计划生育方面的管理、宣传教育、干部短期培训、计划生育对象的奖励和计划生育专干的报酬等各项支出。
(三)优抚费,用于对农村优抚对象的优待和补助。
(四)民兵训练费,用于民兵训练和预备役人员训练期的补助支出。
(五)乡村道路建设费,用于乡级道路、桥梁的修建等支出。
三、预算编制与执行
(一)乡(镇)五项事业支出预算,要参照改革前实际支出数,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可用财力,由乡(镇)人民政府职能机构根据乡(镇)人民政府年度工作计划提出支出建议,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按照综合财政预算的要求,编制乡(镇)财政年度预算草案,报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