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2年河南省黄河防汛工作意见及河南省黄河防洪预案的通知

  11.高村站涨至20000立方/s,接到黄河防总下达渠村闸开闸分洪命令后,省防指指示濮阳市防措实施分洪,同时做好北金堤防守等工作。
  九、各级洪水退水期间防守措施
  (一)退水期间可能发生的问题。河势变化,堤身坍塌,坝岸基础淘刷坍塌,以及大溜顶冲所造成的工程险情等。
  (二)防守重点。险工坝岸、临河堤坡等。当洪水含沙量较大时,注意水位的异常变化。
  (三)防洪调度。加强领导,克服麻痹思想;继续做好巡堤查险;加强河势观测;加强险工坝岸、临河堤坡和工程基础的查险工作;及时加固坝岸工程基础,一旦发现险情,集中力量突击抢护,尽快控制险情。
  (四)注意事项。在没接到省防指的通知之前,要继续坚守岗位,一是水退防汛警惕性不能退,思想不能麻痹;二是领导精力不能分散;三是防汛劳动力不能减少;四是巡堤查险不能放松;五是抢险突击队不能解散,继续密切监视汛情发展。总之,要防止防汛人员产生松劲情绪,夺取抗洪斗争的最后胜利。
  河南黄河防洪任务艰巨,水沙条件复杂,汛情瞬息万变,可能会出现本预案未包含的问题,各级防指要有应付突发性情况的思想准备,遇特殊情况要有位急处置措施。

  附件:

沁河下游防洪预案


  为保障沁河下游安全度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沁河下游的防洪任务,结合沁河下游防洪工程现状和来水来沙情况,特制定沁河下游防洪预案。
  一、沁河概况及下游防洪工程现状
  沁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大岳山南麓,流经山西省沁源,安泽、沁水、阳城、晋城和河南省的济源、沁阳、博爱、温县、武陟,于武陵县白马泉一带汇入黄河,河道全长485km,流域面积13532km2,其中河南境内流域面积1228km2。武陈小董站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18.2亿立方,年均来沙量814万t。
  沁河下游河道两岸堤距800-1200m,丹河口以上左岸堤防有龙泉、阳华两个自然缺口,宽度分别为5010m和1891m,缺口背河为沁河、丹河夹角地,有41.2km2的自然溢洪区,内有安全河、白涧河、仙神河、石河排泄山洪人沁,当沁河五龙口站流量超过2500立方/s时可自然溢出分洪。
  丹河口以下河床一般高出两岸地面2—4m,最高达7m,为地上悬河。历史上沁河下游决口频繁,黄河出现大洪水时对沁河顶托形成倒灌,致使沁河决口,历史上称“黄沁并溢”。据历史记载,从公元237年(魏景初元年)起至1948年的1712年间,沁河决溢117年,293次。1947年武陟大樊决口,洪水泛向东北经武陟、修武、获嘉、辉县、新乡等地,守卫河入北运河,泛区面积400余km2,受灾村庄120余个,灾民20余万,给沿河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949年人民治黄以来,堵复了大类口门,以防御小董站20年一遇4000立方m/s洪水为标准,进行了3次大复堤,1982年新修济源右岸堤段,1981-1983年进行了武陵木栾店卡口河段的改道(即沁河杨庄改道工程)。目前沁河两岸堤防计161.6km,其中左岸自济源逮村起到武陟沁河口止76.3km,右岸自济源五龙口起至武陵方陵止85.3km。沁河下游共有险工50处,防洪坝2处,坝、垛、护岸771座,涵闸及穿堤建筑物70座,历史口门80处。沁河堤防工程设计标准见表一。
  表一 沁河堤防工程设计标准表(附表略)
  二、沁河下游防洪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防洪形势
  近年来,由于沁河下游来水偏枯,非汛期及汛期部分时段甚至整个汛期断流,河道杂草丛生,断面萎缩,加之河槽淤积,排洪能力下降,河道滩地一般高出堤防背河地面2—4m,最高达7m,中常洪水水位表现偏高,持续时间长,河势变化频繁,加上防洪工程设施年久老化等,沁河下游防洪任务十分严峻。
  据调查,历史上沁河发生特大洪水至少有3次,公元1483年(明成化十八年),山西阳城九女台处发生14000立方/s洪水;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推算小董站洪峰流量5000立方/s左右;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五龙口站发生5700立方/s洪水。解放后沁河小董站共发生1000立方/s以上洪水12次,其中1954年流量为3050立方/s;1982年流量为4130立方/s,相应水位107.53m(黄海,下同),是历史上沁河下游实测的最大流量。1996年流量为1630 立方/s,属于中常洪水,相应水位106.18m,比1954年的3050立方/s相应水位106.03m高0.15m,水位表现高,持续时间长,沁阳以下堤防全部偎水,造成平工出险。
  (二)防洪存在的问题
  1.沁河洪水特点:沁河自五龙口出谷入平原,洪水来猛去速,突发性强,预见期短,抗洪抢险缺乏周旋余地,上游没有控制性水利骨干工程,下游是地上悬河,近几年来,沁河来水偏枯,泥沙淤积严重,水位表现高,洪水持续时间长。因此,造成工程出险多,灾情大,对工程防守抢护提出更高的要求。
  2.河道演变特点:由于河槽萎缩,河势变化较大,经常是一遇洪水,河势上提下挫,斜河、横河时有发生,致使平工段出险,老险工有逐渐脱河的趋势。沁河险工多属历史上大堤出险后抢修形成的,布设位置与大堤走向一致,不能形成平顺的导流道,缺乏控导河势的能力。如:1988年洪水造成留村、尚香、滑封等平工出险,“96.8”洪水造成王曲、新村、亢村平工段出大险。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