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照《江苏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全市区域卫生规划。制定出台医疗、妇幼、中医、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科技、社区卫生等专项规划。以属地化管理和全行业管理为原则,省市统一制订规划,联合实施,加大规划的实施力度,通过“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区域卫生资源的发展与配置策略,结合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和疾病谱的变化,合理调整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与结构,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并与基本医疗保险相协调,与服务对象区域化相适应。
2、认真贯彻《
卫生部关于2005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目标的意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努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对社区医务人员的规范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规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到2005年基本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确保人民群众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到达最近的社区服务点。同时,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
3、积极探索组建医疗集团,发挥不同层次的卫生资源优势。在做精、做强、做大一批三级医院的基础上,倡导以资产、技术、组织为纽带,组建一批医疗服务集团,增强医疗机构综合服务的市场竞争能力。到2005年,在继续完善鼓楼医院集团的同时,再组建若干个以三级综合医院为核心、二级专科医院和一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构成的紧密型医疗集团。
4、构建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收入水平人民群众的不同医疗需求,通过政策调控,引导各级医疗机构正确定位,构建起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上水平上档次,鼓励一部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通过改制,成为投资多元化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同时,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特需医疗服务,引导不同收入各层次的人民群众选择相应医疗服务,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促进医院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改革卫生投融资体制,深化医疗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1、探索建立南京卫生事业投资管理公司,建立公立医疗机构的出资人制度,实现政事分开,“两权”分离,管办分离。2005年力争在全市二级以上的公立医疗机构建立社会事业法人制度和事业法人治理结构。
2、参照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建立公立医疗机构管理经营新模式。成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进医院人事分配制度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