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城市水土保持建设工程
建设延安、榆林两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城市。以城区和近郊区为重点,以立足城市,面向社会,综合治理,服务发展为原则,结合保护革命旧址和风景名胜,围绕城市防洪、城区开发、园林绿化、生态农业和特色旅游等项目,实施以水利工程为基础的综合整治,改善和美化环境,建立起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护体系,实现人均绿地6.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0%,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保护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九)延安中尺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试验示范工程
建设延安中尺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试验区,面积700平方公里,包括安塞县、宝塔区的9个乡镇。以水资源开发、坝地建设、高效设施农业、果农复合、林牧结合等5种模式的研究与技术示范为基础,探索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实施途径与技术措施。通过5年建设,将示范区建成集科学研究、技术集成、试验示范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尺度试验示范基地,实现人均基本农田2.5亩,人均经济林果1.7亩,林草覆盖度达到56%,累计治理程度78%以上,减沙效益60%,人均纯收入实现1900元。
(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及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建设榆林、延安两市2个水土保持监测分站,25个县(区)水土保持监测管理站,组建监测机构、配备技术人员,购置监测设备,建立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针对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选择典型性、代表性强的6条小流域、6个开发建设项目、3处100-1000平方公里的退耕还林区和若干延河、无定河流域断面,应用3S等先进技术和常规手段相结合,采集水文、气象、泥沙、植被、土壤等资料,运用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准确掌握水土流失动态、水土保持效益等信息,预测预报水土流失灾害险情。
五、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建立技能普及和技术培训、技术干部交流、实用技术推广、关键技术攻关、高新技术引进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机制,强化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撑,提高工程科技含量。
(一)建立水土保持人才培训与技术推广体系
建立市、县、乡三级基层干部和群众技术培训体系。5年内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次,中国科学院选派一批高级专业人才到地方参与示范区建设计划管理和组织实施,加大实用新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
(二)推广水土保持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