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
三、示范区基本情况及创建目标
(一)基本情况 陕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 总面积8.06万平方公里,包括陕西省延安、榆林两市,共有25个县(区),418个乡镇,人口525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5人。2001年,农民人均产粮395公斤,人均纯收入1100元。示范区地处黄河中游,涉及延河、无定河、北洛河等9条主要支流,包括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天然次生林区四个类型区,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6.44万平方公里,年均入黄泥沙高达7亿吨。
(二)示范区创建目标
通过五年(2002年-2007年)努力,将陕北建成一个集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开发产业、科技示范、休闲旅游、体制创新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特色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使陕北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并在重点工程建设区内初步实现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区域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1.全面实行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实行围栏舍饲、农村替代能源建设和移民搬迁,采取封、造、补相结合的办法,使林草覆盖率由35%提高到45%。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以人均2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基础,调整农村产业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500元,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15%,初步治理程度达到50%,人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遏制,确保退耕不反弹。
3.通过以库、坝、井、窖和节水灌溉为主体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天上水,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初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0个百分点,解决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矛盾。
4.建立水土保持科技支撑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重点示范工程科技贡献率提高10-20%。
5.建立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成效的监测及评价体系,有效监测和预报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和危害,合理评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效益,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决策提供依据。
6.探索建立管理有序、运转灵活、协调高效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7.建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系,有效预防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