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新材料领域建设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家。建立微电子材料、金属结构材料、纳米材料等分析测试机构,建立各类新材料公共检测中心。新材料产品群中重点产品基本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加强省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络的功能整合,为全省新材料测试提供条件支持。
5.逐步构建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网络。建立新材料创新服务机构10家。有条件的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开展新材料及其技术示范推广业务,建立江阴新型结构材料、锡山高分子材料、昆山传感器材料等5家新材料专业孵化器,建设一批新材料专业信息数据库,培育一批以新材料为业务特色的专利代理机构。
(三)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
1.在高新园区建设一批新材料科技产业园。鼓励高新园区结合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建设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新材料主题园区,带动高新园区新材料支柱产业的发展。在苏州工业园、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规划建立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园,加快建设常州高新区化工新材料科技园、南京新港高新区精细化工科技园、南通高新区化工中间体科技园、江阴高新区高性能金属材料科技园。
2.建设一批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带)。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建立一批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较强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以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带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在建的江阴新材料产业带、海门清洁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吴江光电材料产业基地,昆山周庄敏感材料及器件产业基地、锡山高分子及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基地、丹阳新材料产业基地、镇江光电子器件产业基地的建设水平。规划新建稀土、硅资源等产业基地。
3.规划建设沿江化工新材料产业带。以长江沿岸为重点,以培育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新型催化剂、新型关键中间体等化工新材料为主线,发挥沿江大型化工企业的资源优势和产学研合作潜力,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化工科技园区和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明显优势的骨干企业,突破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化工新材料技术,使沿江地区成为符合绿色生态要求、实现清洁生产的国内重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聚集带。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加强省有关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协调联动。各地要围绕全省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从实际出发,研究制订本地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认真抓好落实。省有关部门和各地要定期对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监测和评价。
(二)多渠道增加投入。围绕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以实施各类科技计划为先导,以企业为主体,完成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投入100亿元(其中国家、省及各级各类计划项目资助资金4亿元左右)。积极发挥省及各地风险投资在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