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扩大物流业对外开放。营造高效率、低成本的投资运营环境,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积极吸引国际集装箱承运人、国际快递企业、跨国公司等在宁设立地区物流营运中心或采购中心。鼓励外商参与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和公共物流节点的运营。
7、加快传统储运业改造。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引导物流企业按业务流程进行整合。组建物流企业集团,提升跨地域作业和综合服务能力。强化区域联合,形成覆盖南京都市圈的服务网络,大力发展辐射长江流域和中西部地区的物流服务经营网络。
8、开辟国际物流、区域物流通道。鼓励发展国际货运包机航线、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城际“五定”班列运输,形成快速、便捷的多式联运体系。
9、整合市区配送网络。鼓励各类运输主体联合重组为规模企业,发展共同配送。推广使用标准“货的”,发放统一牌照,开辟绿色通道,给予市区通行权和道路养护费减免。
10、加快物流园区建设。鼓励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进行集中。优先规划建设其外部货运通道,支持园区设立公共保税仓库和监管仓库,简化国际物流手续。支持发展专用化工、危险品物流基础设施。
三、加快技术和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物流服务环境
11、加快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构建集信息收集、发布、查询、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加快王家湾物流信息中心和国际经贸EDI系统建设。加快GIS、GPS、POS、条形码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各种形式的物流信息平台与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平台的信息互换。完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促进物流设施和装备技术标准化。鼓励厢式货车、集装箱卡车和专用化工罐车发展,大力推进立体仓库建设,提高物流技术水平。
12、加快产、学、研一条龙发展。鼓励物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咨询机构进行资本和技术的融合。加大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按市场规律,建立多层次物流培训体系。研究制定物流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
13、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体系。组建南京物流协会,制订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利益。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物流企业分类体系,完善物流市场进入资格审查、认定制度,规范竞争秩序。加快建设保险、公证等责任赔付机制和市场化的投融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