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力提升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经济适用的系列数控设备和普及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发展工程机械设备、大型成套环保设备等机电一体化产品。用嵌入式软件提升消费品、工业品的智能化水平,以嵌入式操作系统为基础,采用模糊控制、变频、节能、网络等新技术,发展新型智能化仪器仪表和家用电器。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开发电控燃油喷射技术(EMS)、电控机械变速器技术(AMT)、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等新一代产品。加快发展变频、智能化的电力电子产品。积极开发推广POS机、高性能终端、商用收款机、计税收款机、点钞机、支付密码器、条码读写器、智能卡及读写设备等金融商贸电子产品。应用数字化和网络技术,开发医疗电子产品。开发适合交通行业需要的安全设施以及监控、收费、通信系统软件和配套的硬件设备。加快自动插件、元器件自动分选、表面贴装(SMT)设备、自动测试等信息产业生产装备的开发和产业化步伐。
四、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大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有关部门要加强这项工作的协调落实,加大政策措施的贯彻力度和工作的考核力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研究本地区、本部门支持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具体措施,积极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科学规划和组织协调,逐步建立地区、行业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以及标准制定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注重项目示范,实行分类指导,使广大企业真正成为我省信息化的主体。强化企业决策层对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企业“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以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体系,建立起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科学决策组织和程序。各有关方面要扎实工作,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推广应用,促进我省工商经济再上新的台阶。
(二)制定实施科学规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要从国情出发,明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及技术选择战略。企业要强化信息化工作的主体地位,一把手负总责,并明确专人负责,形成以信息主管(CIO)为核心的信息化工作体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与现实性、应用性相结合,制订科学的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找准客户关系、产品开发设计、财务管理、原材料供应、人才资源管理、物流配送、决策系统等生产要素的颈瓶,坚持讲求实效,因地制宜。随着企业情况和技术水平的发展变化,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和实施应作相应调整。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引导,发布企业信息化指南,围绕六个重点领域,选择不同规模、不同技术水平的若干示范企业,规划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开展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试点工作,以点带面,带动全省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
(三)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重点项目。引导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真正让企业成为信息化的投资和开发主体,同时有效吸引社会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企业信息化的投融资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大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投入引导,重点支持信息化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电子商务及物流平台建设等。各级财政部门安排的科技三项费用应重点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每年预算内安排的有关资金应支持实施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各市也要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利用外资中也都要突出信息化。省市各商业银行、各类风险投资资金、贷款担保基金,应优先考虑为信息化企业和项目提供贷款、投资及担保。支持信息产业及应用信息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直接上市,增强市场直接融资能力。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向信息产业及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积极探索技术资本与金融资本、优秀的信息化技术与社会法人资本、民营资本相结合。企业要加大开发应用信息技术的投入,提足用好技术开发费和折旧资金,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重点信息化示范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占销售额的比重达到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