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目标。
1、根据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按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需要,以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为基础,增加教师数量,使小学、初中、高中生师比分别达到23:1-28:1、18:1-21:1、13.5:1-16:1,满足普及和巩固“两基”需要。
2、加强学科结构建设,解决农村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师过量,部分学科教师奇缺的不合理问题。加大对短缺学科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到2005年力争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有较大幅度提高,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提升学历层次。
(四)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措施和工作重点。
1、加强师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农村中小学要重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教师聘任、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2、加快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步伐。在多渠道解决教师短缺问题的同时,要重点解决学科结构供求平衡问题,加强短缺学科教师培养力度,保证短缺学科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到位,充实教学第一线,逐步减少直至最后取消代课教师。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继续采取措施加强不具备国家规定学历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使不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尽快取得合格学历。加强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农村中小学教师必须参加《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所规定的职业道德修养、基本职业技能和学科业务培训,到2005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240学时。要把继续教育与教师的年度考核、奖励等结合起来,形成激励机制。
4、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拓宽农村中小学教师来源渠道。按照《
教师资格条例》及有关法规的要求,在农村中小学开展教师资格的认定工作,将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调整出教师队伍,同时面向社会进行教师资格考核和教师资格认定,在编制定额范围内向社会招聘一批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从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改善教师的学历和学科结构,保证农村中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要。
5、积极试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的校际、地区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交流,鼓励教师从城镇到农村、从强校到薄弱学校任教。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与东、中部发达省市的联系,争取更多的教育合作和扶持,选送更多的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到省外学校进修,引进更多的省外教师、青年志愿者到我省农村中小学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