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2003年工业经济运行指导意见
(青经运行[2003]8号)
2003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抓住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有利时机,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创造性地做好经济运行工作,对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全市工交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2003年经济运行环境分析
从总体看,2003年经济运行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适度快速增长的新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和国民经济景气回升的局面。技术改造持续推进,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结构调整开始加速,利用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相关政策的出台,将有力地推动结构升级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非国有经济投资趋于活跃,消费断层正在弥合,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回升将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据国际货币组织预测,2003年全球GDP增长3.7%,比2002年高0.9个百分点,世界经济缓慢回升,保持进出口总额的稳定增长具备一定条件。我国将继续享受《纺织品服装协议》中配额递增的好处,欧盟对我国鞋靴、陶瓷用品和厨房用品的准入量将增长10-15%;部分国家对我国商品的关税将继续削减,准入量增加;利用外资势头不减,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投资增加。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出口。
但经济运行中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不合理仍是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体制转轨、改革攻坚、结构优化和就业困难等中长期问题,对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制约作用进一步凸现。一是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较多,对进出口的影响不容忽视。美国经济复苏道路曲折,欧盟各国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走势不容乐观;日本经济内需不振,经济增长将继续低速徘徊。三大经济体增长前景不明朗和印度、巴西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针对我国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有可能继续增加。特别是由于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数量较大,70%的产品很容易受到反倾销措施的限制,出口难度有可能加大。同时,2003年我国进口关税总水平下降到11%,汽车、成品油、化肥、天然橡胶和农产品等进口配额增加15%,分配给非国营贸易的配额增加,配额发放时间也比2002年提前,这些都对进口调控和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二是消费潜力有待继续挖掘。2003年,国债发行规模不会增加,一些大的国债投资项目相继竣工或进入收尾阶段,投资增幅可能减缓。近年来,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情况有所扩大,导致居民消费倾向降低。下岗职工就业率下降,城市低收入群体增长较快,非商品支出压力增大。受供大于求、技术进步和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物价持续走低。尽管当前出现了一些推动价格上升的因素,但从总体上看,保持国内物价总水平合理回升仍有不小难度,这对企业经济效益、投资和消费都将产生不利影响。三是资金结构性紧张和信用体系发展滞后,仍是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瓶颈。当前资金供应总量基本充足。但资金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多数银行贷款向垄断行业、优势企业集中,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和国有商业银行难贷款的现象仍较突出。四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的攻坚阶段,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面临更大压力。党的十六大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已提到议事日程,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攻坚。努力保证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再就业安置任务十分艰巨。同时,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与现代制造业相适应的技术工人队伍和经营管理人才,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任务还很艰巨。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市场信用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市场法规还需完善,市场中介有待培育,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任务还十分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