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继续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有效投入。要充分利用国际信息产业分工转移的有利时机和我市IT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层次和水平。要从定牌生产(OEM)发展到委托设计生产(ODM),从加工零部件发展到整机生产,从一般加工生产发展到带研发的加工制造。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吸引、鼓励和争取更多的外资企业把研发机构逐步移到苏州来。同时要加强内联和配套协作,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要加强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推动产学研联合。以企业为主体,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水平。
根据省政府(苏政发[2001]154号)文件的要求,“十五”期间,市财政每年预算内适当安排部分资金,建立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全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技术创新项目、示范工程、信息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资助、贴息和奖励。各地也要设立专项资金,对本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项目予以配套支持。
(三)抓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以点带面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十五”期间要重点扶持、实施好一批对信息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优化管理等方面重点项目。一是组织实施并重点扶持10项重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项目。要研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二是全面实施企业上网工程,重点支持实施20家上网示范企业。要健全企业上网组织和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服务企业与工商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指导企业投资决策和整个经营活动,加快建设全市工交、商贸、流通信息系统,开发企业产品、技术、人才、项目信息数据库。三是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现代物流中心。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整合资源,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物流的现代化建设。
(四)全面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培育和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要采用招才引智和就地培育相结合的方法,加大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十五”期间,全市40%的大中型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都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要积极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省创业,鼓励他们在各级创业园、开发区、软件园创办IT企业。各地要在基础设施、资金配套、用人政策等方面,创造宽松环境,促进人才的自身价值体现和事业的发展。要鼓励技术要素入股和参与分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期权、期股奖励或其他形式的重奖,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调整人才结构,稳定技术队伍,全面提高企业经营者、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运用,促进我市经济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水平。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