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镇和乡村生态环境建设
现有的4个县级市要把强化城市功能与扩大规模结合起来,超前搞好规划,严格城市功能分区,突出抓好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合理布局生产力,综合治理各类污染,积极构建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和城市生态系统。到2030年,4个城市都建设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环境质量良好的中等生态城市。
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把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小城镇功能,保护和利用好绿色资源,在大力培育各具特色的绿色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强小城镇污染防治,鼓励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开发,严格控制乡镇企业污染,严禁将生产工艺落后的产品和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乡镇企业,实施乡镇企业污染集中治理。控制集约型禽畜鱼养殖业的污染,对垃圾粪便实施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
加强村屯建设,提高农村环境卫生质量。保证农村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保证饮用水安全。推广秸秆气化技术、太阳能采暖房、节能地炕,大力推广沼气技术,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近期要在40个生态农业示范乡镇,重点建设“六位一体”日光温室和秸秆气化站。
六、生态社会与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生态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社会是生态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生态市建设中,必须倡导生态文化,加强生态社会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资源、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促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
(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保持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重点解决农村早婚、早育问题,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从体制、机制和科技入手,对人口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引导人口合理有序迁移。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努力解决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和精神生活问题。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建立具有预防、医疗、康复等综合服务功能的有效、经济、公平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扩大社会福利的覆盖面,调整优化福利事业结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二)加强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培养公众的生态思想和生态价值观。在各级学校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培养生态文化的观念和意识,努力造就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保护意识的一代新人。提高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生态文化素质,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政府决策和企业行为的自觉行动。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环境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公众传统价值观的转型。结?quot;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水日”等活动,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将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成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具有集生态教育和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景区。
(三)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风貌,继承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在开发建设中既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点,防止片面强调发展而割断历史、不顾环境、风貌进行破坏性的建设,也要注意在继承名城特色的基础上使城市历史文脉得到延续。加强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积极妥善保护龙潭山山城、西团山古墓葬等历史文化遗存。积极保护、挖掘和发扬具有吉林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二人转、浪木根雕等地方戏剧、舞蹈、工艺品、绘画、民间文学、土特产品、饮食风味、生活习俗等文化形式,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特色。推进企业文化的转型与创新,树立企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形象。
(四)保护吉林“江城”风貌,树立“激流勇进”的江城精神。结合“清水绿带”工程,在松花江两岸进行文化景观建设,把松花江城区段建设成吉林市的生态走廊、景观走廊和文化走廊。按沿江的自然地势,合理确立两岸不同区域的开发强度,保护空间轮廓的协调统一。沿江建筑要与自然相协调,在高度、形式、色彩、绿化方面,精心设计,丰富空间轮廓。保护两岸的历史文化遗迹,在重点地段塑造一批具有生态文化内涵和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观建筑物和雕塑。充分利用松花江,结合雾淞奇观,组织雾淞、冰雕、雪雕等活动,展现“江城”特色。
(五)加强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建立与生产力水平、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与伦理规范,倡导文明向上的社区文化。在社区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树立居民的生态价值观,引导其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行为方式向既保护自身健康,又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使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成为居民的自觉行为。
七、生态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建设生态市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常抓不懈。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适时转为常设机构,对生态市建设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把生态市建设纳入当地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认真组织,精心实施。组建生态市建设专家咨询小组,为各级政府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制,明确重大工程建设管理的领导分工,逐级分解目标任务,并列入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生态市建设激励机制,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对失职、渎职的,严肃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