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雾凇冰雪旅游。加快建设北大湖滑雪旅游区、沿江雾凇观赏区,完善松花湖、北山、朱雀山滑雪旅游设施,积极承办大型冰雪体育赛事,把吉林市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冰雪旅游名城。
——发展山水风光旅游。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加强松花湖、白山湖、红石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山水怡人、赏心悦目的旅游度假胜地。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以龙潭山、朱雀山、拉法山、官马溶洞等森林公园为重点,形成森林生态旅游线路。
——发展产业观光旅游。开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东北三宝”、“东珠”养殖加工观光旅游,水电、化工、冶金工业观光旅游等线路。
——发展民俗风情旅游。修复小白山望祭殿,建设乌拉街、金丰等民俗村,办好“中国满族文化节”、“中国关东美食节”,以浓厚的满族、朝鲜族民俗和关东风情吸引中外游客,形成民俗风情旅游热线。
——发展文物古迹旅游。加强文物古迹保护和发掘工作,形成以北山寺庙群、文庙博物馆、陨石天文馆、龙潭山山城、西团山遗址为重点的文物古迹旅游线路。
——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接待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
——强化旅游市场开拓,加强区域性合作,开辟城际间旅游线路,重点开发东北、北京、华南和东南亚、日本、韩国旅游市场,增强吉林市旅游吸引力。
——搞好旅游商品开发,重点开发地方特产、绿色食品、冰雪体育用具、冰雪服装、旅游纪念品等产品,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五、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
(一)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以恢复与培育优质资源,增加可再生资源为目标,坚持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建立完善资源有序利用制度,全面推进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严格控制村屯建设用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农田改良建设,在低山丘陵、半山区通过增施农家肥、科学施用化肥等措施降低土壤污染,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搞好方条田、中低产田改造,建立完善复垦开发制度。
——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加强“一江三湖”水源地保护,逐步提高水源质量。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利用降水与过境水资源。建立节水型社会,大力发展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推广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强化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合理的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利用。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实施百万亩封山育林工程、二百万亩造纸用材林工程、百万亩红松经济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建设松花湖水源涵养生态区。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调减木材产量,实现从采伐森林转向管护森林。实施城市秀美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国土绿化体系,推进森林分类经营,积极发展森林工业。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重点开发优势矿种,均衡发展大路矿种,调整国家规定限制的矿种,促进矿业经济持续、有序、健康发展。加强矿山环境保护,鼓励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实现矿山“三废”资源化,实施舒兰、蛟河等地采煤塌陷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搞好镍、钼、铁等矿山废渣、废水综合治理及尾矿坝治理。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在现有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基础上,设立松花湖、白山湖、红石湖、辉发河水土流失控制区,新建松花江吉林江段越冬水禽保护区、蛟河市前进自然保护区、舒兰市大秃顶子自然保护区、舒兰市小城湿地保护区,形成全市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体系。
(二)中心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与环境污染治理
针对吉林市城区污染比较严重的实际,转变过去重开发、轻保护,重生产、轻治理的做法,树立新的资源观和发展观,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转换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和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适度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到2030年,吉林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240平方公里。合理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压缩主城区工业用地比例,适度分离各类商业区、居民区,形成城市核心区一个主中心和四个副中心的指状城市组团格局,强化中商、南教、北工、西流、西南住的区域特色。
——建立方便快捷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全面改造吉林铁路枢纽,建设中心城区环线公路及连接县级城市的快速公路。调整和完善城区路网结构,加快快速路及主次干路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规划发展轨道交通,普及推广环保型交通工具。
——完善生态景观系统,打造魅力型山水城市。依托一江环城、四山拱卫的自然优势,不断深入实施“清水绿带”工程,高标准营造松花江岸线景观轴。加强环城山系生态景观规划,不断提高市区绿化水平,建设多层次立体绿地系统。加强城市建筑的统一规划,提高建筑品位和格调。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综合治理城市环境污染。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城市供电、供水、供气、供热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治理哈达湾地区烟尘污染,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对造纸、铁合金、碳素等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改造和搬迁。同时,大力发展集中供热,消除城市黑烟,到“十五”末,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功能区标准,远期城区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标准。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完善市区排水管网,彻底实现雨污分流,保证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吉化污水处理厂现有能力,彻底实现工业污水的达标排放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大幅度提高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水平。提高环卫机械化水平,推行垃圾分类包装,推广使用可降解包装材料。加强噪声污染控制,建立环境噪声达标区,严格控制机动车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生活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