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吉林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2-2030)

  2、发展重点
  ——建立完善以设施农业技术、旱作节水技术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施肥土工程,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
  ——加快作物品种改良和引进,建设吉林市水稻、大豆种原基地和基因库。
  ——合理调整畜禽结构,稳定发展食粮型畜禽,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禽,搞好畜禽品种改良,建立优质饲草饲料基地。
  ——改进畜禽饲养方式,实行人畜分离、舍饲为主,加强动物产地防疫、检疫,严格推行国际畜禽贸易法则和技术标准。
  ——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具有吉林特色的有机食品和绿色名牌产品。
  3、基地建设
  ——以北部平原区及南部半山区为重点,建设200万亩特种玉米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50万亩优质大豆生产基地,重点培育壮大万昌“白头山牌”清洁大米、“丰珠牌”舒兰贡米、“丰珠牌”玉米及舒兰有机大豆等品牌形象。
  ——以桦甸、蛟河和吉林市近郊为重点,建设万亩优质饲草、饲料生产基地,健全符合国际标准的动物疫病防治网络,建设一批优质肉牛、奶牛、肉猪、肉鸡、鹅、蜂等牧业园区,建设创汇型畜禽产品加工基地,重点发展分割肉、冷冻肉、肉肠等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创造名牌产品。
  ——以东部、南部山区和半山区为重点,建设一批食用菌、白瓜子、人参、中药材、林蛙、柞蚕、果品、水产等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和深加工基地,打造“龙鼎长白山果蔬汁”、“桦甸白瓜子”、“舒兰林蛙”、“蛟河长白山菌类”、“五里河金红苹果”、“松花湖淡水鱼”等品牌形象。
  ——以城市近郊为重点,建设环城蔬菜、奶牛、果品、花卉生产基地,培育“九牛乳品”、“春光乳品”、“乌拉街绿色蔬菜”、“五里河水果”等名牌产品。
  ——以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重点,提高玉米转化能力,大力发展变性淀粉、赖氨酸、玉米油等深加工产品,积极开发营养型白酒、无水酒精,以及玉米早餐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名牌产品。
  ——以舒兰、桦甸为重点,建设大豆加工转化基地,大力发展豆奶及豆奶粉、大豆磷脂、大豆蛋白食品、大豆色拉油、营养调和油等产品,同时,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提取生产大豆皂甙、核酸、低聚糖和功能酞产品,塑造名牌产品形象。
  (二)环境友好型化工产业
  1、发展方向
  以提高集约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稳定提高基础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环境友好型化工新产品。到2005年,以吉化为主体,建成全国最大的醇类、表面活性剂、合成材料ABS、橡胶、有机硅生产基地,精细化工率提高到30%,重点污染源基本得到治理。远期吉化要发展成为有一定影响的跨国集团,精细化工率提高到60%以上,实现高效益、低污染的良性循环。
  2、发展重点
  ——优化加工工艺,合理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对催化、裂化装置进行重质化技术改造,采用乙烯分离工艺及无毒、无污染催化剂,开发直接利用裂化干气制取化工产品。近期要加快实施65万吨乙烯扩能、30万吨聚乙烯新建、24.6万吨苯酚丙酮、24万吨丁辛醇改造等重大项目。中远期要利用引进俄罗斯天然气资源,建设高效益的天然气化工装置,发展天然气化工产品。
  ——注重节能降耗和环境友好工艺技术的应用,生产清洁汽油、燃料酒精、低硫低芳烃柴油、车用液化气、压缩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及重交通道路沥青。
  ——采用适用先进技术,开发合成材料、新型材料、化工溶剂、汽车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等绿色精细化工产品。近期重点建设5万吨有机硅、10万吨双酚A、30万吨ABS、10万吨聚碳酸酯、4000吨DNBP阻聚剂等项目。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建设30万吨合成氨工程,扶持高浓度专用复合肥生产,发展高效、低残留、低毒、安全农药、降解塑料等绿色农用化工产品。
  ——依托农副产品资源,发展淀粉、酒精、糖类、溶剂等绿色有机化学品。
  ——依托化工原料优势,大力发展化学建材,重点开发建筑塑料、建筑涂料、防水材料、粘合胶剂等产品。
  (三)绿色汽车工业
  1、发展方向
  通过资产重组和合资合作,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具有绿色、节能概念的环保型汽车,建设国内一流的经济型轿车和客车生产基地,并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带动更多相关行业为汽车工业配套和服务。
  2、发展重点
  ——完善吉林轻型车厂现有设备和工艺,积极推进吉林轻型车厂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开发生产T-4商务车等中高档车型及经济型家庭轿车,逐步形成4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
  ——充分发挥江北机械厂的资产和技术优势,加快与吉利汽车公司等企业的合作,积极发展经济型家庭轿车,逐步形成2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
  ——按照高起点、多品种、小批量的路子,积极发展化工原料运输、玉米专用运输、城市垃圾清运等专用汽车。
  ——加强与一汽、大众等知名汽车企业的联系,积极寻求配套合作机会,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重点发展模块式供货方式和总成零部件,建设模具制造、锻造和铸造中心。
  ——推行国家强制性检验标准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积极开发生产燃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新型环保车辆设备。
  (四)高新技术产业
  1、发展方向
  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搞好技术移植、引进和开发,加快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拳头产品,把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