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特大型生态经济城市
吉林市城区面积363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95万人,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0亿元。作为全省特大型生态经济示范城市,要加快构建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在改造现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以有机和绿色食品加工、环境友好型化工、绿色汽车、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旅游业等为标志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格局。到2030年左右,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00万人,把吉林市建成山青、水碧、天蓝、草绿的生态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名城,成为全国重要的环境友好型化工产业基地及绿色化工技术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和集散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生态省建设中发挥龙头和示范作用。
2、中等生态经济城市
桦甸、磐石、舒兰、蛟河四个县级市已具备10-15万人口规模,在城镇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次级中心作用,是市域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结点,经过未来30年的建设,要分别达到25-35万人口的规模,建成各具特色的中等生态经济示范城市。
桦甸市现市区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15.4万人,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9.5亿元,经济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境内有白山湖、红石湖及大型电站,森林覆盖率高达74.3%,油母页岩、铁、黄金等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今后一个时期,要在加强水源地保护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以特产种养业、林特产品深加工、绿色和有机食品开发为代表的林地经济,大力发展水电、油母页岩综合利用等清洁能源产业,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同时,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增强承载能力,到2015年,把桦甸市率先建成中等生态经济城市,到2030年达到30万人口的规模,成为吉林省中东部的经济中心、矿产资源深加工基地和林特产品集散地。
舒兰市现市区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18万人,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亿元。境内西部为松花江河谷平原,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是重要产粮区,东部是重点天然林保护区,林下动植物资源丰富。今后,要加强黑土地资源保护,大力发展集约型现代农业,积极培育绿色大米、绿色大豆、优质畜禽等名牌产品,同时,依托现有基础,发展壮大机械加工、医药化工产业。加快主城改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滨河带状公园和东山森林公园。到2030年,把舒兰市建成全省重要的粮食深加工基地、有机食品基地,人口规模达到35万人。
磐石市现市区面积16.5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 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8亿元。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区,农牧业相对发达,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今后,要进一步扩大饮品产业、食用菌产业规模,利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改造提升非金属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建材工业,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同时,加强旧城改造,高标准建设新城区。到2030年,把磐石市建设成为全国食用菌大市、全省重要的饮品产业基地和建材生产基地,人口规模达到25万人。
蛟河市现市区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13.4万人,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5亿元。境内多为中山山区,松花湖水域纵横交错,森林资源、石材资源、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今后,要突出发展畜牧加工、特产种养、医药、石材加工业,完善拉法山、庆岭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到2030年把蛟河市建设成绿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人口规模达到25万人。
3、生态经济示范城镇
根据区位优势、资源特点、经济发展现状和环境承载能力,在全市范围选择一批重点城镇进行生态经济示范,明确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烟筒山、岔路河、红石砬子、白石山、新站、桦皮厂等城镇已具备较好的基础,今后要重点发展交通、工业、商贸等多种功能,2015年前逐步达到小城市规模;左家、平安、上营、红旗岭、白山、天岗、明城、缸窑、江密峰、搜登站等城镇均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今后重点发展绿色产品深加工、林特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加工业,2030年前逐步过渡成为小城市;乌拉街、北大湖、庆岭、小城等城镇旅游资源丰富,今后重点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业。其他建制镇要突出优势,大力培育各具特色的绿色支柱产业。要有计划地搞好村屯撤并,具备条件的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小城镇。
(三)生态经济示范园区
按照生态市建设总体布局,选择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率先启动,进行生态经济建设示范,近期规划建设九站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江南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北大湖冰雪旅游区、白山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区、乌拉街满族民族风俗文化旅游园等一批特色生态示范园区。
四、生态产业选择与发展重点
发展现代生态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生态市的重要支撑。今后一个时期,吉林市产业选择要按照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在加大对冶金、化纤、建材、机械、商贸、运输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促进传统产业生态化的同时,采取适度倾斜和重点扶持战略,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构筑以可持续效益农业及绿色食品加工、环境友好型化工、绿色汽车、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生态资源水利、生态旅游为代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格局,使绿色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体。
(一)可持续效益农业及绿色食品加工业
1、发展方向
适应绿色消费需求,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保护利用土地资源、减少面源污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名、优、特农畜产品,实现品种优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安全化和管理科学化,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逐步实现效益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