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吉林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2-2030)

  该区域包括吉林市城区和永吉县,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面积6260平方公里,人口236万人。2001年该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4亿元。现有产业主要是石化、汽车、电力、冶金、造纸、食品、医药、高新技术和旅游等,主要集中在吉林市区。作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吉林市现有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的矛盾突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口前镇和永吉经济开发区位于吉林市水源上游和上风向,其发展建设对吉林市城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发展方向和重点
  ——扩大城市规模,适时将永吉县纳入城区管理,进一步明晰城市功能分区,优化生产力布局,完善生产、流通、信息、金融、旅游、文化等多种功能。
  ——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有计划地淘汰、转移现有高耗能、高污染型产业和产品,积极培育以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生态工业。
  ——推进吉长生态经济带建设,在增强核心城市整体实力的同时,加强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左家、桦皮厂、岔路河等重点城镇建设,形成以点带面、南北呼应的发展格局,建成吉长生态经济带,全面提高区域环境、产业、人口承载能力。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彻底治理松花江吉林市城区江段水污染和以哈达湾大气污染为重点的城市大气污染,基本消除噪声和垃圾污染。充分发挥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优势,完善城市园林、绿地、水体等生态支持系统,建设优美、舒适、文明的现代人居环境和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旅游名城。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圈。城市近郊逐步退出粮食生产,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精品畜牧业,丰富城市“菜篮子”,积极发展花卉、苗木等观光型生态农业。
  2、东部、南部水源地保护与特产经济区
  该区域包括蛟河、桦甸、磐石三市,面积16260平方公里,人口144万人,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3亿元。该区域位于第二松花江上游,白山湖、红石湖、松花湖均位于本区,水资源十分丰富,是全省及下游地区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功能非常突出。域内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东部、东南部是中山山区,中部、西部是低山丘陵区,森林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林下草场、林下动植物资源及地下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境内辉发河、蛟河等入湖支流由于上游及境内城镇生产生活污染和日益加剧的农业面源污染,造成水污染严重,直接影响松花湖水质;由于森林质量欠佳,林分结构不合理,中幼林比重过大,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不强。
  发展方向和重点
  ——在“三湖”水资源保护区,以控制水土流失为重点,加强生态恢复与建设,全面停止经营性森林采伐,15度以上坡耕地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加快森林资源恢复。
  ——加强松花江上游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减少城市污水排放。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农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坚持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彻底解决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问题。在重点生态退化区,积极种植生态草,发展人工草地,建立林草复合植被防护体系。
  ——加强二松江、辉发河、蛟河等主要江河堤防建设及大中型水库改造建设,增强防洪、除涝、调蓄功能。
  ——在保护好水源地的基础上,从山区、半山区实际出发,搞好林业多种经营,突出发展森林工业、林地特产业和多种经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充分利用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的天然优势条件,大力发展水电产业和森林生态旅游业。
  ——域内矿产资源丰富,要重点开发铁、镍、油页岩、花岗岩等优势矿种,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提高矿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加强尾矿废水治理和矿山生态恢复。
  3、北部黑土地资源保护与绿色农牧业经济区
  本区域包括舒兰市全境,面积4600平方公里,人口67万人,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亿元。该区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以冲积地貌为主,多河谷平原,气候条件较好,黑土地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区内水资源相对短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地表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局部水土流失严重,资源开发利用较为粗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发展方向和重点
  ——以发展绿色、集约农业为方向,建设高标准农田,保护黑土地资源,开发和推广有机农用化工产品,逐步提高优质高效化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可降解农膜的使用量,推广科学施用方法,控制面源污染。
  ——发展可持续效益农业,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产品品质,搞好绿色水稻、大豆、优质杂粮基地建设和深加工基地建设;建设优质肉牛、肉猪、肉鸡、鹅、蜂等牧业园区,搞好绿色牧业产品开发及系列深加工,建立健全绿色农牧产品产销体系,培育、壮大产业和产品名牌。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和农村四旁林,恢复与保持良好的农牧业生态环境。
  (二)生态经济城镇体系
  生态经济城镇建设,总体上按特大型、中型、小型三个层次,分三个阶段进行。近期,率先建设吉林特大型生态经济城市和桦甸中等生态经济城市,新发展5个小型生态经济城市,在全市范围内选择10个重点城镇进行生态产业发展示范;中期,将舒兰、磐石、蛟河建成中等生态经济城市,全市重点生态经济镇达到20个;远期,在全市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特色各异的生态经济城镇体系,重点生态经济镇发展到40个。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