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吉林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2-2030)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建立人才支持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企业技术创新,把资源配置的重点、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方向切实转移到发展绿色产业、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上来。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培养和引进适应生态市建设的各类人才。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建设、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普及应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市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努力营造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二阶段:发展期,2006——2015年。
  主要目标:用大约10年的时间,使生态市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形成比较完善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格局,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开始呈现良性循环。到2015年,全市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水土流失率低于10%,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4%;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分别达到80%、85%、85%,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市域人口达到5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生态城镇达到全市城镇总数的25%;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主要任务:
  ——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全面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效益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搞好绿色品牌系列开发,建立绿色产业群、企业群。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化工、化纤、汽车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及医药、新材料技术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初步建成旅游经济强市。
  ——继续加大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全面实施有计划的搬迁、改造,使吉林市城区大气污染基本得到治理和控制;进一步提高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城市污水、垃圾、固废、噪声污染得到彻底整治;全面治理和控制松花湖流域重点城镇点源污染和农业污染,确保松花湖水质达到水源地标准;实现人工定向培育优质资源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使可更新资源不断增殖。
  ——加强吉长生态经济带北侧的开发建设,扩大左家、桦皮厂等城镇规模,提高环境承载力和经济、人口集聚程度,基本实现吉长生态经济带北侧开发轴的城市功能对接,同时,加快南侧重点城镇开发,形成生态经济带南侧开发轴的雏形。
  ——建立连接全国和世界的现代信息网络系统,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提供永久开发和利用的信息资源库。
  ——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科技、教育产业,建立以绿色产品加工制造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市民的生态文化素质。
  第三阶段:提高期,2016——2030年。
  主要目标:巩固和完善已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全面达到生态市建设各项阶段性目标。全市形成以优质自然资源为依托,以生态环保型产业为主体的绿色经济形态;全社会形成以崇尚科学和先进生态文化为支撑的绿色意识形态;经济及产业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以较高标准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达到良性循环;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科技教育等达到全国较发达城市水平,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30年,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2%,水土流失率小于8%,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50%;地表水水质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市域人口达到58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5%以上,生态城镇占全市城镇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5%。
  主要任务:
  ——推进全市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安全、稳定、高效,具有高度的资源更新能力、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效益创造能力和人文支持能力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使生态效益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以之反哺生态环境建设。
  ——以吉林、长春两个核心城市和北侧经济轴带为依托,加快建设南侧经济轴带,形成南北互相呼应、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基本建成一体发展的吉长生态经济带。
  ——建立以绿色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使绿色产品、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绿色市场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
  ——加大城乡生态型人居环境建设力度,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绿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方式的直接动力和居民消费方式的普遍追求。
  (四)分阶段主要评价指标
  三、生态市建设总体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分层次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原则,全市划分三大类型生态经济区,确定三个层次的生态经济城镇体系,同时选择一些重点区域进行生态建设示范。
  (一)生态经济分区
  根据自然地理、生态功能及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将市域范围划分成三大生态经济区,即中部生态工业和城郊型生态农业经济区,东部、南部水源地保护与特产经济区,北部黑土地资源保护与绿色农牧业经济区。各生态经济区要按照规划的总体部署,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1、中部生态工业和都市型农业经济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