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分析,吉林市生态资源潜质较好,生态环境可恢复性较强,具备了生态市建设的外部环境与基础条件,经过努力,完全有可能在30年内实现建成生态市的宏伟目标。
二、生态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的方针,按照生态省建设总体布局和建设吉长生态经济带的发展要求,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为中心,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为支撑,积极建设优良环境,切实保护生态资源,科学运作生态资本,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资源环境配置效率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人、自然双赢式发展。
——坚持非均衡发展模式,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快建设吉长生态经济带,在生态市建设中率先跨越。
——坚持以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运行机制,推进绿色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坚持城市生态建设优先 的原则,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综合规划,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趋向高效运转和动态平衡,带动区域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坚持生态文化先行的原则,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型社区。
——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市建设。
(三)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和任务
通过30年努力,把吉林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社会文明开放、环境优越舒适的现代化生态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国内发达城市行列。
——主动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立以自然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为基础,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体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
——以综合治理现有各种污染源为重点,以中心城区生态环境系统建设为重心,加强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带动市域生态环境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使全市优质生态资源不断增加,可再生资源不断增殖,生态复合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设高质量的城乡人居环境。
——全力推进吉长生态经济带建设,把吉长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加快城镇化步伐,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发展协调的生态城镇体系,全面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倡导绿色文明,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使全市社会文明程度、国民综合素质达到国内较高水平,人民生活进入比较富裕阶段。
2、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战略任务,在具体实施中,分为近期启动、中期发展、远期提高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期,2002-2005年。
主要目标:用四年时间搞好生态市建设的开端和布局,初步建立起具有吉林市特色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基本框架。到2005年,全市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8%,水土流失率低于15%,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25%;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分别达到60%、70%、65%,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市域人口规模达到47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
主要任务: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初步建立起绿色产业主体框架。推进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转变,大力培育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健康产品等名牌产品。重构工业发展体系,加快化工、汽车、化纤、冶金等传统产业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培育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医药、新材料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为重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整合景点、线路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全面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完善大交通走廊,建立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公用事业,提高供电、供水、供热、供气水平,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加快住宅建设,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实现富裕型小康标准。
——恢复、建设全市生态系统,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趋势。搞好以松花湖流域为重点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良好区的建设与保护,对重点污染源及局部生态环境恶化地域实施有效的工程性整治。加强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治理大气环境污染,全面实施“清水绿带”工程,建设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加强三湖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安全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
——全面启动吉长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强重点城镇规划,着手实施跨行政区域的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发展农业、旅游、汽车、化工等重点产业,积极推进吉长两市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