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建设徐州都市圈和特大城市契机,突出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发展,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高起点编制、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徐州都市圈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组织实施棚户区改造、城市畅通、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天然气利用等重点市政工程;加快重点开发区建设,规划建设工程机械、纺织和化学工业园区,迅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徐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启动新工业区建设,加快二期开发,着力构筑以工程机械、生物制药等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加工出口基地。城南开发区以启动繁荣淮海食品城为重点,加快建设食品产业研发加工基地,大力实施娃哈哈、康居住宅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大经营城市力度,重点整合城市资本要素,实现管理者向经营者、城市公共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的转变。充分释放三大投资公司功能,注入部分城市优质资产,放大政府资金对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汇聚功能。强化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突出县城和25个重点中心镇建设,加快构筑产业集聚平台。民营工业园区重点强化市场化运作,形成多元化的基础设施投入机制,加快建设30个重点工业园区。充分发挥高速公路边缘效应,打开非农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空间,形成以城市发展为核心、城镇建设为支点、农民活动就业为纽带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启动都市圈建设。组织实施徐州都市圈规划,推进“数字淮海”和“物流淮海”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畅通对外辐射通道。大力推进苏北五市紧密合作,牵头启动淮海经济区对话协调机制,促进区域间产业合作和交流,实现错位竞争,双赢互动。着眼于中长期发展,充分利用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对接和辐射效应,大力发展物流配送和产品配套,迅速提升区域性核心城市的首位比和综合实力。
(六)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迅速扩张县域经济规模
坚持分类指导、开放搞活,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壮大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规模,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一是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发挥政策效应,力争实现突破。充分运用省、市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粮棉、果蔬、乳业、银杏等优势产业。继续对睢宁实行特殊政策,支持贾汪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县域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下放市审批权限,鼓励发展各类信用合作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办民间金融机构。
二是培育特色产业,发展规模经济。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重点支持木线条、板材加工等加工类企业集群,形成“集群经济”。加快县级综合改革,构筑发展载体,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聚,资本向园区流动,促进“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等特色产业区的加速形成。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中心,强化功能各异、特色鲜明的各类园区建设。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