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全年新登记失业人员3.38万人,增长30%。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81万人,增长42%。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缺口4.9亿元。
二、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目标
按照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2003年全市计划调控主要预期目标为: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3.5%以上、12%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1%;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其中自营出口增长15%;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5‰以内。
根据十六大精神,2003年国家、省重点设置了经济增长、就业、通货、国际收支等四项主要调控目标,使宏观指标体系更集中、更明确。我市在今年计划实施中,也将对上述四项指标进行重点监控,以引导全市经济活动有序运转。
三、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机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增加产业投资,大力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
一是加快产业投资增长。突出产业投资,大力增加工业、“三资”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今年二产投资138亿元,占比达38%,其中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重点抓好100项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新项目、大项目;积极实施30项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大力推进19项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商贸流通项目建设。
二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今年计划安排重点项目66项,投资总额为227亿元,确保完成当年投资93.7亿元。加强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力争PVC基材二期等30项年内竣工,加快推进煤电铝一体化等25项续建项目建设进度,确保红星家具城二期等41个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加大项目储备,广泛收集信息,强化策划包装,完善市重大项目储备库,形成滚动实施、快速运转、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按照国家优化国债资金投向和结构的要求,根据我市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的需要,继续做好国债及国家投资资金的争取,着重抓好县镇公路、市政环保设施、服务业基础设施等7个方面项目的申报工作,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全面对接、用足用好省支持苏北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银企合作,尽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努力实现投资贷款增长10%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