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条 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本或图形形式的电子档案,如没有纸质等拷贝件的,必须制成纸质文件或缩微品等。归档时应同时保存文件的电子版本及相应支持软件、纸质版本或缩微品。电子档案同时存在相应的纸质或其它载体形式的文件时,应在内容、相关说明及描述上保持一致。
第九条 应保证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在国家或我省立法机构正式颁布有关电子签章的法律法规之前,对只有电子签章的电子文件,归档时应附加有法律效力的非电子签章。
第十条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同级各单位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并适时组织检查。
第十一条 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产生的电子文件,其归档管理方式按照GB/T176781—1999;GB/T176782—1999;GB/17679—1999等国家标准执行。
第二章 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保证
第十二条 应从制度上和技术上针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非法访问、非法操作、人为破坏、计算机病毒等,采取与系统安全和保密等级要求相符的网络设备安全保证;数据安全保证;操作安全保证;身份识别方法等防范对策。
第十三条 为保证电子文件的产生、处理过程符合规范,各单位应从电子文件形成开始不间断地对有关处理操作进行管理登记。使用单台计算机处理公务的单位,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做好相应的管理登记。此管理登记应是不间断的,并应保存系统的管理记录。
(一)登记处理过程中相互衔接的各类责任者。文件起草者、修改者、审核者、签发者等。
(二)登记处理过程中的各类操作者。文件打字者、发文者、收文者、存储管理者等。
(三)登记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责任凭证信息。批示、签名、印章、代码等。
(四)登记电子文件传递、交接过程中的其他标识。
第十四条 为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文件形成单位应在计算机系统中设置安全防护技术措施。
(一)建立对电子文件操作者的身份识别与权限控制,防止非法侵入。
(二)设置符合安全要求的操作日志,随时自动记录实施操作的人员、时间、设备、项目、内容等。
(三)对电子文件采用可靠的防错漏和防调换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