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法制观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积极进行高中课程改革。高中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要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探索,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三)设立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出台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废除“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创设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准。建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考试评价制度,保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目标的落实。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与教师队伍。以理论素养、科研意识和实际管理能力为重点,培养一批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较高的社会声望的校长。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强化高中师资培训与管理,树立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服务品质。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一批硕士、博士充实到高中教师队伍中来。
(五)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到“十五”期末,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六)强化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意识。充实教科研力量,加大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力度。建立并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启动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建设,赋予基地学科教学研究、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实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五大功能,全面提高高中教学质量。
六、加强领导,创造条件,确保高中发展与建设顺利进行
(一)市、县两级要把加快高中教育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定期研究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本地城市发展与改造、农村城镇建设统一规划,并作为当地重点工程加以落实。充分运用立法、筹款、规划、督导评估、政策指导、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高中教育的发展进行宏观管理,努力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和社会环境。
(二)要进一步加大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十五”期间,要通过提高教育经费比例等多种措施,加大高中学校的扩建与改建经费投入;适当集中城市教育费附加与筹集社会资金相结合,建设2-3所现代化的高中学校。市规划部门应协调、调整太原市教育规划方案,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支持教育,保证居民住宅小区教育设施的落实。要充分应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教育融资能力,改进现有学校基础设施投入模式,采取拨款与贷款相结合和政府贴息方式,发挥政府有限资金的扩张效应。新建、迁建、扩建的学校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划拨土地,较大幅度的减免其他配套建设费用。设立贫困学生助学基金。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企业和个人通过政府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对高中学校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鼓励引进各类中外无偿或低息援助资金用于高中学校的建设,并对促成援助项目的有关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一定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