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2001-2015)

  (一)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预防
  继续监测并研究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的发展趋势、影响范围等特征,据此提出防治方案。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
  1.专业网络建设
  对一些危害严重,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灾害隐患点建立专业监测站网,利用现代化仪器进行站网式监测。
  2.建设地面沉降监测网站预警预报系统
  增建四个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站,分别位于顺义区城南、通州区土桥、昌平区回龙观和大兴区榆垡,在平原区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点200个。
  3.在门城镇地区监测地面塌陷动态变化情况,开展灾害治理和土地利用的综合研究。
  (三)信息系统建设
  建成相对完善的全市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充分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提高监测预报的自动化水平,基本达到监测数据的适时采集、自动分析、自动预警和预报,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做准备,使各级政府能通过互联网查询任何一个目的区的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和致灾隐患点的分布、危险性和可能的危害范围。
  (四)完善群测群防网络
  为进一步提高群测群防网络的防灾能力,编制全市所有灾害点的防灾预案。
  (五)完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易损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效益评估
  根据北京市国土整治开发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市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并开展新开发区的致灾地质作用的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价工作。
  (六)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区划工作
  1.在详细查清我市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规模、现状、诱发因素、危害程度和防灾区划的基础上,重点评价地质环境的容量和地质环境综合利用状况,制定云蒙山地区、清水河流域开发性治理方案,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经济效益。
  2.完成地质灾害多发城镇和地质灾害隐患区(点)的调查;完成交通干线(尤其是在高速公路、铁路两侧)、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继续完成北京东南地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为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3.开展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专项勘查、可研和立项。在密、怀交界的云蒙山区、门头沟区门城镇、房山区南窖、平谷区镇罗营等地区选择危害较大灾害点进行防治工程前期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做准备。
  (七)搬迁任务
  搬迁位于泥石流易发区、采空区内的80危险行政村、4750危险户、14000人。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