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平原地区
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这一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首先是要加强行政管理,科学部署地下水开采井位和开采层位,通过高效的全自动监测网络,严密监测,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甚至必要的回灌、补充地下水,减缓地面沉降;其次,结合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做好以重要经济开发区(顺义地区、亦庄地区、中关村地区、奥运场馆建设区)为重点的环境地质综合评价。
⑵山区
北京山区发育有规模不等的泥石流、崩(滑)塌、滑坡、地面塌陷。这一地区(尤其是在云蒙山地区、清水河流域和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地质灾害防治应采取避让、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预防措施,加快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程和群测群防网的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预防知识的科普宣传。
第十七条 近期(2001~2005年)规划
(一)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
1.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以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划为基础,构建区(县)~乡(镇)~村~人的逐级群测群防网络。
2.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本辖区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重要地质灾害点的防灾预案由所在区县政府组织编制。防灾预案的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重点;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威胁对象、范围;监测和预防责任人;预警信号、人员和财产转移路线等。
3.建设地面沉降监测网站预警预报系统
建成地面沉降监测网站预警预报系统(一期),包括顺义区天竺、朝阳区来广营和王四营三个监测站。深入研究地面沉降的发生机理,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治措施,为首都规划和城市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4.地灾气象预报预警工程
通过与北京气象局的合作,启动地灾气象预报预警工程,在云蒙山区和清水流域建立30个降雨量观测站点,利用较为精确的短临天气预报向社会提供区域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
(二)法制建设
完成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或条例)的调研、立项和起草与发布实施,使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有法可依。
(三)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区划工作
1.完成延庆、昌平、平谷等区(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危害程度等,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和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奠定基础。
2.结合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做好以重要经济开发区(顺义地区、亦庄地区、中关村地区、奥运场馆建设区),特别是北京市东南部地区的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为决策者和规划部门提供基础的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