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功能。聚焦产业特点,发展特色园区,合理引导产业的流向和聚集,实现各开发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联动开发的格局。
——科技创新。走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提高消化吸收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特别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
——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示范区,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土地审批管理,强化对土地使用的监督,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
——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机构设置力求“精简、统一、高效”,防止旧体制复归。牢固确立“亲商、富商、安商”理念,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秩序和法治化环境。
——保护国家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按照国家规定落实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认真做好开发区的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工作。重视做好农民动迁工作,确保动迁农民必要的生活补偿,建立起农民增收的保障机制。
四、提高开发区规划水平
在行政区划调整和推进沿江地区综合开发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依法修订原有的各类规划。要以超前的眼光,开放的意识,长远发展的视野,坚持高起点,大手笔规划,使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规划与当地和全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相衔接。原则上,各市集中物力、财力和精力重点抓好一个经济技术(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个现代农业保护(开发)区和一个旅游规划区。要加强对开发区规划的分类指导,使各开发区从自身条件和实际出发,合理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形成各自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个既有明确的产业、功能分工,又具有联动开发效应的开发区群体。
五、大力推进体制和科技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开发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树立亲商理念和服务于纳税人并接受纳税人监督的新型观念,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秩序和法制化环境,提高行政和公共服务水平,变审批经济为服务经济,变投资组织者为市场平台的构筑者,进一步增强政府机构办事的透明度,简化程序,量化责任,优化服务,提高水平。
科技创新能力是开发区不断发展的有力保证。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要率先开拓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尤其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并积极扶持做大做强,推进科技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培育和引进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品牌和市场占有率的企业的同时,要为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的进入营造适宜的环境,加速开发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的集聚,推动开发区高科技产业的快速成长。
六、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