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多层次、多渠道培养文化人才。加强基础教育,办好文化艺术专业院校;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选拔高层次文化人才出省、出国培训。面向全国全社会招聘、引进高层次文化专业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加快优秀人才的集聚。
(十七)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山西博物馆新馆、山西大剧院是新世纪我省最大的文化设施建设工程。要博采众长,科学设计,严格管理,建成国内一流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山西文学创作中心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办法加快筹建步伐。各市(地)、县、乡要拓宽思路、创新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要重点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要用改革的办法加强各级文化设施的管理、使用和经营。
四、工作重点
(十八)培养壮大强势文化人才队伍。要从建设文化强省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根据中宣部培养顶尖人才的规划,加强对重点人文学科和重点文化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形成较为合理的人才梯次结构。选拔和重点培养有发展前途的人文学科带头人30名,在全国有影响的理论、新闻、出版、影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尖子人才各20名,懂专业、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企业家和文化经纪人100名。在人才格局上,要重点抓好以“华夏文明看山西”为特色的文化旅游策划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第三次文学创作高潮”为特色的文学创作人才队伍建设;以戏曲歌舞为重点的表演人才队伍建设;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的文化精品制作人才队伍建设;以重点人文学科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和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
(十九)整合构建强势人文学科。根据我省实际,要发展有自己特色和相应基础的学科和专业。重点扶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古代思想史、宗教民族学、民俗学、古建艺术、戏曲艺术、思维科学、人口学、谱牒学以及文艺理论研究、晋文化研究、法家思想研究、晋商文化研究、文化资源与产业评估研究、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等。为了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形成若干个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重点人文学科,必须创新研究体制,加大整合力度。在努力办好山西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创建山西省华夏文明研究中心、山西省晋学研究中心、山西省北朝文化研究中心、山西省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山西省区域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中心、山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山西省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等八大研究基地,使之成为我省强势学科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