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四)紧密结合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充分发挥我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发展科技教育为基础,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通过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培育产业和打造品牌,努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不断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为我省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产业支撑。
(五)按照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坚持和完善扶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增强文化事业自身发展活力;坚持观念创新,营造创业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力和贡献;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发展目标
(六)建设文化强省的总目标是: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等事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断繁荣,文化设施健全,文化市场规范,各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创新与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充实建设文化强省的内容。到2010年,基本建成拥有强势文化人才、强势人文学科、强势文化活动、强势文化产业、强势文化品牌的文化强省。文化产业包括文化旅游业、文博会展业、文化传媒业、文化体育娱乐业,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到2010年在全省GDP中的比重达到20%以上。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比重的加大,全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七)2003年至2005年,是实施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作目标是: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广电网络业、出版印刷发行业、特色报业和文化旅游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文艺演出体制不断创新,演出市场规范,逐步显现山西戏曲、歌舞的特色和强势;以新山西博物馆建成开放和中国煤炭博物馆进一步完善与开放为契机,推动文博会展业上一个新的台阶;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以“华夏文明看山西”和“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为龙头的文化活动深入发展,在国内外塑造山西良好的文化形象。
三、主要任务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