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制造业基地的意见
(青政发[2003]65号 2003年9月1日)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扩大我市制造业的规模,提升制造业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就我市建设制造业基地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抢抓机遇,增强发展制造业的紧迫感
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核心。当前,随着世界制造业重心的转移,全国正在形成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热潮,为我市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未来5至10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制造业,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内在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制造业的紧迫感,抢抓机遇,凝聚合力,迅速构建制造业集聚优势和产品配套关系,充分发挥我市在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形成工业发展的新优势。
二、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建设电子家电、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和新材料四大产业基地为主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发展电子信息及家电、石化及精细化工、交通运输设备、新材料及钢铁四个龙头产业,着力培育食品饮料、橡胶、海洋生物工程及医药三个优势产业,重点提升纺织服装服饰、机械装备两个传统产业。抓好大项目、高新技术、招商引资和信息化,加大增量投入,加快产业集聚,推动城郊工业并行发展,构建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工业体系。
工作原则:一是增量带动。充分利用一切条件,集中力量抓大项目、大产业、大基地、大企业和大品牌建设,发展产业链,培育产业群。二是以开放促发展。把市场、产品、技术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提,把物流、人流、资金流汇聚作为产业发展的支撑,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我市制造业与全球制造业的融合和对接。三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制造业升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重点地选择主导产品,提升技术,做大强项。四是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型工业和循环经济。
发展目标:争取用5至10年的时间,构筑青岛新型制造业体系。一是成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的区域性生产基地。“十五”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800亿元,其中制造业完成3600亿元。到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0亿元。电子家电、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和新材料四大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70%左右。工业总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的前三位。二是成为国内重要的强势企业和知名品牌集聚区。大企业发展形成梯队,部分企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十五”末,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15至20家,其中过百亿的企业9至10家,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2至3家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海尔集团进入世界500强。冰箱、冰柜、洗衣机、轮胎、啤酒等10种主导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15%。工业产品出口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三是成为区域性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主导产品拥有核心技术,形成一定的技术辐射能力,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率达到50%左右。四是成为国际产业转移和投资的优选区。外资占工业总投资的50%以上,主要产业领域有跨国公司参与。五是成为区域性制造业中高级人才的汇聚区。研发、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建立精英人才集中机制、一般人才流动促进机制和人才效能发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