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任务,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发挥科技团体的作用,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到 2005 年,建成科普教育基地 100 家。
围绕增强公众的创新意识和提高科技素质,大力开展科普进社区群楼、乡镇村庄等活动。健全各级科协组织,集成城乡科普资源,在继续抓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同时,办好科技特色学校,启迪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加强中小学生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继续深入揭批“法轮功”等歪门邪说,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文化,形成全社会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浓厚氛围,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
大力推进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网站和科普画廊及常设科普讲坛建设,加强与国际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鼓励科普设施和项目的多元化投资和多层次所有制,促使科普事业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高标准建设具有苏州特色的科技馆,抓紧规划建设若干个科技主题公园,开展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的系列讲座、科普咨询、技能培训等活动,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市。在与国际科学界的交流合作中,进一步推进苏州科普事业的发展,扩大苏州的国际影响,提升苏州的城市形象。
十、城市现代化工程
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围绕富民强市、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加快科技对城市建设及其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渗透,紧密衔接国家、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加强技术集成,组织科技攻关,大力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科技进步,注重创新示范,统筹实施各类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推动社会事业领域的运行机制创新,重点开展人口与健康、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等领域的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国家智能交通示范城市项目的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指导城镇的调整与发展,加强与有关大专院校的合作攻关,针对江南城镇的特点,加快实施科技兴镇、最佳人居环境建设、水生态环境重建、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等计划,为全市城镇环境建设提供科技示范。建立气象、洪涝、地震等重大灾害监测预报、灾害预报和应急反应三大技术系统。
不断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电子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实现信息技术标准化、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管理集成化、业务处理智能化。以电子政务为切入点,以综合数据库及其共享环境为突破口,构建政府、商务、企业、社会和公众信息应用系统,到 2005 年,企业上网率超过 90% ,大型企业普及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