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绿色农业工程
根据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和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营造新世纪绿色农业,重点建设20个有一定规模、有较好效益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到2005年,开发面积达到10000公顷,实现总产值10亿元。
以建设生态优美,集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产供贸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为目标,借鉴工业开发区的经验,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科技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育种公司,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外向型农业基地,成为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以引进、消化、吸收、培育符合绿色农产品要求的动植物新品种和研究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为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采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育种等高新技术,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植物新品种,到2005年,培育包括符合国标二级米以上的粳稻新品种和双低油菜等新品种5个,引进推广国内外花卉苗木、瓜果蔬菜和特种水产等新品种200个。大力保护与开发苏太猪、太湖羊、太湖鹅、阳澄湖大闸蟹、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水八仙(菱、藕、芡实、莼菜、荸荠、茭白、水芹、慈菇)、旱四宝(白蒜、香芋、香青菜、太湖南瓜)等地方优良种质资源。攻克设施栽培、生物防治、废弃物处理等农业种养业与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20项。
整治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应用无公害、有机栽培技术,生产符合出口创汇和市民健康需要的优质农产品。到2005年,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数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数量上保持全省领先,并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其中认定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125 只以上。
三、科技园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集聚科技人才、研发机构和科研项目,打造科研与产业结合的载体。到 2005 年,累计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吸引2000家留学生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进驻,科技创业园密度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专业特色鲜明的科技产业园。依托苏州良好的投资环境、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重点推进信息产业园、环保产业园和苏州科技城建设。信息产业园规划面积 10 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器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通信器材及元器件、信息服务等,到 2005 年,引进培育 100 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品牌与市场占有率的软件和 IC 设计企业及其研发机构,形成较为完整的信息产品科研、开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 600 亿元。环保产业园启动区规划面积 25 公顷,开发建设 3 万平方米的智能环保型科技中心, 4 万平方米宣教中心, 13 万平方米产业孵化区和中试基地,到 2005 年,引进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 100 家以上,实现销售收入 50 亿元。苏州科技城规划面积 11 平方公里,目标是建成新产品研究与开发高地,全面提升开发区科技综合实力。到 2005 年,引进一批跨国公司和国内外独立研发中心以及 30 — 50 家技术服务和教育培训机构,形成200家以技术开发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培育和引进 10 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建成1—2家销售收入超 10 亿元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