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作步骤
(一)搞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企业试点工作
1、加强示范企业的跟踪管理。示范企业都要建立信息化领导组和工作机构,制定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模拟设计(CAE)/辅助工艺设计(CAPP)/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等单元技术的企业,要提高设计效率和制造水平,增强企业电子信息处理能力;采用信息集成技术的企业,要重点提高实施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代表的信息管理技术的成功率和应用效果,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对示范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按照示范企业的条件和科技项目合同书的要求,进行阶段或年度考核。2003年11月到12月,对18个示范企业进行检查,对项目实施情况良好的企业予以表彰奖励,差的给予黄牌警告,并采取末位淘汰措施。
2、实现示范企业的工作目标。2003年,在完成20个示范企业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4年新增26-28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企业进行试点。其中:20个企业推广应用CAD/CAM/CAE/CAPP等单元技术,6-8个企业实施4CP、ERP等技术的适度集成。使示范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周期明显缩短,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国产软件的应用率达到50%。到2004年末,有8-10个企业完成信息化示范项目,到2005年上半年,完成45个示范企业的部级验收工作。
3、加强信息技术推广。有关产业部门和各县(市、区)科技部门要积极做好本行业、本地区制造和加工企业的信息技术推广工作,督促指导非试点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建设规划。要特别重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工作,针对其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建设特定行业的应用服务提供商(ASP),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二)组织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
1、发挥驻地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技术优势。要依托太原市制造业信息化共用技术推广应用工程中心及其它中介机构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结合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新材料、医药、冶金和能源等领域选择3-5项适合我市实际的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并对企业信息化应用难题实行公开招标。
2、组织地方信息技术企业投入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开展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安全生产多媒体监控系统的研发,研究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系统,开发地方电子产品,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积极扶持地方优势软件企业产品的研发、升级以及推广应用。2003年扶持2家软件企业产品开发,到2005年力争创出10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方软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