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态保护与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保持生态平衡,建设适宜人居的生活空间,是沿江开发的基本要求之一。本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目标是:大力开展沿江绿化建设,在产业和城镇密集区外围建设生态绿色廊道,在沿江纵深5000米范围内建成平均宽度达1000米的绿色走廊,森林覆盖率达到22%以上。在重要水源区和引水区域、生态湿地、山水区域等建设生态敏感区,开展望虞河清水走廊的水环境保护,建设两岸生态林带。在划定的饮用水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禁止新建任何污染项目,对已有的工业企业要加强管理,逐步实行关停并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
生态敏感区建设:建设临江基础产业带与腹地城区之间的生态隔离带、三个城区外围生态林带、沿望虞河的生态林带。在取水口保护岸段以及钱泾口—白茆塘口、浒浦镇西—耿泾塘口、七干河口—西界港、渡泾港—老沙码头等生态岸段和常熟市的虞山尚湖昆承湖地区、张家港市双山岛建设生态敏感区。
十、加快沿江地区综合开发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沿江地区综合开发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进一步完善沿江地区综合开发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沿江开发各项规划的协调以及实施的监督检查,协调解决沿江开发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岸线使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市沿江地区综合开发办公室设在市计委,负责日常具体事务工作。沿江三市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办事机构,负责本地沿江开发具体工作事宜。
(二)创新沿江地区综合开发的投融资机制。沿江开发需要大量建设资金。据测算,到2010年,沿江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包括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燃气、环保等设施建设)约需1000亿元以上。为了支撑沿江地区经济发展,2003到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应达5000亿元左右。显然,单靠自身投入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资金筹措机制非常关键。要充分发挥苏州招商引资方面的优势,引导和鼓励外资项目进入,特别要注重吸引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的产业落户沿江地区,力争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低于全市水平。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从信贷、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私营个体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增强民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沿江开发,支持开发主体或项目建设单位根据有关规定发行债券,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上市融资。对政府筹资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采取股权转让、拍卖、租赁等方式筹措资金。对政府鼓励投资的重大项目,要探索项目直接融资、以收费权抵押、项目资产折价抵押等方式筹资。
(三)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预警预报系统,对严重突发污染事故等灾害进行应急跟踪监测。高度重视长江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质监控,建立饮用水安全预警机制。坚决关闭小化工、小冶金、小印染、小造纸、小电镀等企业。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类污染物处理率。完善排污收费制,探索排污交易机制。十分珍惜土地资源,认真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集约开发土地资源,要以单位面积投入产业强度为依据,确定项目供地规模,杜绝圈地炒作等行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与布局,促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工严格执行农民征地拆迁补偿标准,探索以土地入股、参股、租赁,以土地补偿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办法,维护农民利益。十分珍惜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确保有限岸线发挥最大效益,确保沿岸生态湿地不受破坏。建立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共同参与和推进的环境监管体系,加大企业的环境压力和监管力度,推进企业绿色生产。
(四)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灵活措施。加快建立适应沿江地区综合开发需要的宏大的人才队伍。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形成激励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行富有吸引力的人才激励政策,完善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引导优秀创业人才向沿江开发第一线聚集。要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构建高质量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为沿江开发培养一大批技术工人和一批高级技工。
(五)加快实施接轨上海的具体对策。沿江地区综合开发要进一步明确依托上海、服务上海、接轨上海的意识,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在港口建设上,要充分利用苏州沿江深水岸线资源,加快码头建设,增加港口吞吐能力,改造提升港口的运转功能,使苏州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合港。在产业发展上,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与上海的分工协作,主动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争取更多的上海企业到沿江投资,共同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国际制造业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紧紧把握上海筹办世博会的机遇,努力实现与上海的全面对接,尽快落实具体项目和建设资金,加快与上海的轻轨、高速铁路、沿江铁路、公路、航道等通道的连接,力争早日形成完善的进出上海的交通通道。在信息化建设上,加快实现与上海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和信息体系资源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