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沿江地区综合开发规划纲要草案的通知

  从苏州自身的发展来看,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并向工业化中后期过渡阶段,发展重化工业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我市沿江地区位于我国沿海与长江结合部及长三角核心区,区位优势明显,开发条件优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加快沿江地区综合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区位条件优越。作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沿江地区东接上海,西连无锡,既有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又有苏中乃至苏北地区为腹地,辐射区域广,市场潜力大,是投资和发展的理想区域。
  岸线资源优良。我市境内长江岸线全长137.1公里,Ⅰ、Ⅱ级优良岸线资源约占三分之一,而且长江苏州段江面宽阔、岸前水下地形稳定,岸线顺直稳定,优良深水岸线连片分布,有利于集中开发。
  港口优势明显。我市沿江地区通江达海,建港条件优越,是长江口内船舶倒装换载的最佳区位,特别是太仓港区具备建造第三、第四代集装箱码头的优越自然条件。苏州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太仓、常熟和张家港三个港区特色鲜明,发展前景看好,已初步打响了统一对外的“苏州港”品牌,三港合一取得了明显的集聚效应。2002年全港的货物吞吐量为4872.3万吨,比上年增长36.7%;集装箱29.2万标箱,增长25.2%。
  基础产业集聚度较高。近年来,我市沿江地区的冶金、化工和建材等产业呈现出整体加速发展的态势,聚集了沙钢集团、东海粮油、牡丹汽车、芬欧汇川纸业等一批规模优势企业,一大批石化、钢铁、建材等大工业沿江布局,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江苏华虞国际造纸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已具雏形。在全市各行业的工业产值中,这些行业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石油化工占97%,冶金占84%,木材加工占46%,化纤占47%,造纸占34%。
  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我市沿江地区通达条件优越,水利设施较为先进,沿江城镇体系完善,经济较为发达,集疏运系统条件大都较好或正在完善之中,支撑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
  发展和配套能力强。我市沿江地区经济实力较强,2002年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的43.8%和34.5%,人均GDP为38923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3300元。以传统机械加工、化工、钢铁、纺织、轻工等为主的制造加工能力较强,为发展基础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后道加工与配套能力。
  总体上看,我市沿江地区综合开发具备极佳的发展机遇和较好的基础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挑战和竞争,自身开发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国际上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的重化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国内沿海部分地区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纷纷布局和建设重化工业区等。我市在沿江地区综合开发建设中缺乏统筹规划,土地和岸线资源高效利用不够,产业同构比较突出,开放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内生与创新力量不强,产业发展受到内河港口和沿江资源环境容量的限制等。此外,与周边地区的竞争与合作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在沿江开发中,要扬长避短,变挑战为机遇,变竞争为动力,全面推进沿江地区综合开发进程。
  (二)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
  加快沿江地区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基本路线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为核心,以建设江苏沿江制造业走廊“龙头”为目标,以开放和创新为动力,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全面提升沿江地区综合竞争力。
  沿江开发的战略定位是: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流域国际化的先导区,江苏沿江开发的领衔区,可持续的绿色人居区域。
  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承接全球重化工业转移最具前景和竞争力的区域之一,发展技术水平更高、资本附加值更大、产业链更长的先进基础产业,率先走出新型工业化路子,真正成为资本技术密集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参与国际经济的水平分工。
  长江流域国际化的先导区:发挥本区国际化前沿优势和门户地位,增强开放和承接资本力度,并依托“黄金水道”及综合交通网,建设江苏乃至长江流域面向国际市场的传导通道以及流域一体化区域门户。
  江苏沿江开发的领衔区:积极发挥本区承接国际资本和接轨上海的前沿作用,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的先行作用,辐射苏中、带动苏北的传导作用,率先建设产业和城镇集聚带的示范作用,争当江苏沿江制造业走廊“龙头”,促进沿江其他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