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沿江
地区综合开发规划纲要草案的通知
(苏府[2003]190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苏州市沿江地区综合开发规划纲要(草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苏州市人民政府
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苏州市沿江地区综合开发规划纲要(草案)
苏州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而沿江三市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积极实施沿江地区综合开发,是苏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沿江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实现“富民强市”、“两个率先”意义重大。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沿江开发水平和层次,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在沿江地区“五年打造一个新苏州”的目标,根据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和我市沿江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要求,制定《苏州市沿江地区综合开发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的规划范围是我市有长江岸线的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市,重点对沿江高速公路以北地区约1400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围进行综合规划。以2002年为基期,2003—2010年为规划期。《纲要》的主要内容是明确沿江开发的目标、任务,对沿江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岸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提出空间布局的概念要求,是我市沿江地区综合开发的指导性文件。
一、加快沿江地区综合开发的重要战略意义
加快沿江地区综合开发,对我市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增创发展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快沿江地区综合开发是完善生产力布局,积极实施“四沿”战略,推动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苏州产业发展的重心主要在沪宁线一带,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而沿江地区主要是发展基础产业,形成以现代重化工业为主的基础产业带,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使苏州工业从轻型向重化工业型转变,从沿路向沿江拓展,增强区域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同时,沿江地区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拓展我市的物流、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领域,从而使我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加快沿江地区综合开发是实现“两个率先”,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长江岸线资源,拓展苏州产业和城镇空间,加快沿江地区综合开发建设,使苏州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加快苏州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向前发展,进一步提升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地区综合竞争力,为实现“两个率先”奠定基础。
加快沿江地区综合开发是推进新型工业化、争做江苏沿江制造业走廊“龙头”的重大举措。我市沿江地区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沿江产业、港口资源和环境容量优势,推进市域产业转移,在沿江集中发展大用水、大运量的重化工业,可以优化市域产业和城镇布局,是加快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随着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向长三角地区的转移,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可以构造产业发展的新载体,构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平台,提高对外资的吸引力,大力引进新机制、新技术,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层次,为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拓展新空间。
加快沿江地综合开发是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快苏州沿江地区发展,才能发挥苏州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进一步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一体化发展中做出应有贡献。
二、沿江地区综合开发的历史机遇和战略定位
(一)历史机遇和条件
沿江开发恰逢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的21世纪头20年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正迎来国际重化工业资本转移、国内基础原材料产品市场扩张、国家实施增加能源进口战略、“长三角”大发展时代和全省沿江开发战略实施期等大好机遇,我市沿江地区综合开发正面临着继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后的第三次不可多得的战略性历史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升级带来的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和国际资本、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和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正在加速向发展中国家的大河流域和沿海地区转移。我市沿江地区将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优良的岸线资源,初步完善的基础设施网,较强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腹地,承接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转移,成为新一轮外商投资和基础产业投资、生根的绝好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