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稻鸭共育”技术示范推广方案》的通知

  2、经济效益目标:节省除草、除虫施药用工、节省化肥农药投入、降低病虫基数,提高经济效益,每亩节本、增效增收150元左右,项目区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1.5亿元以上。
  3、生态效益目标: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大气的甲烷含量,稻田及周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和优化,生产的稻米、肉鸭符合优质和无公害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
  4、社会效益目标:通过“稻鸭共育”综合技术配套输入,生产生态稻米、生态肉鸭,向社会提供无害、可口的商品,满足人们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5、产业化经营目标:通过契约合同形式,将示范区优质生态稻米、肉鸭与稻米、鸭制品加工企业或蛋鸭生产大户连接起来,实行原料产品与加工企业的对接,实现农民、企业“双赢”。
  三、“稻鸭共育”模式选择
  从我省实际出发,当前主要选择以下两种模式:
  1、种养结合模式。就是以农户为单位,按水稻面积多少,每亩稻田投放12-15只野性较强的肉蛋兼用型鸭,以3—5亩为一个种养结合小区并围网。在每个小区的稻田田头置放木制鸭舍,白天将鸭放进稻田,夜间将鸭收进鸭舍。这种模式无论是平原湖区还是丘陵地区的稻田,均可推广应用。
  2、分户种养模式。就是通过专业养鸭户的群鸭与一定面积的水稻相配套,按每亩稻田投放12—15只鸭的标准,确定群鸭与稻田面积的配比。专业养鸭户在稻田旁建设鸭棚,利用或开挖相应面积的水面,做到鸭棚大小、鸭苗数量、水稻面积相匹配。白天将鸭投入稻田放养,夜晚回收饲喂。这种模式可在低湖地区推广。
  四、“稻鸭共育”技术示范运作
  1、稻、鸭、沼、猪、诱蛾灯结合。按照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性循环的原则,在优势水稻集中产区推广“稻鸭共育”技术,发展农村沼气,促进养猪业和无公害农业的发展。用猪粪尿产沼气,用沼渣肥水稻,鸭子在稻田觅食,用频振灯诱捕害虫,通过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生产出生态稻米、肉鸭,实现种养业齐发展,农业效益大提高。
  2、社会资源有机结合。“稻鸭共育”投入回报率相对较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但必须给予一定的启动性资金投入做出示范,才能引发农民的积极性。这种投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有关方面要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共同建设。主要抓好推广“稻鸭共育”技术的五个结合。一是与沼气项目结合;二是与优质稻基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结合,建设标准化稻田;三是与水稻优势板块、水禽特色基地结合;四是与特色产品基地、综合防治病虫项目结合;五是与水稻机械化作业结合。通过五个方面的项目、资金、力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起到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3、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结合。“稻鸭共育”涉及种植业、养殖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产前,农业部门抓好技术培训,对示范基地提供对路的优质高产水稻、鸭等品种,尤其要做好鸭苗产需双方的衔接;产中,农业、畜牧技术推广部门负责全程技术指导;产后,充分利用武汉新博泰集团肉鸭加工的优势,在项目实施前就应做好产地与“新博泰”等龙头企业的衔接,运用产购合同形式,疏理流通渠道,确定最终产品的销售对象。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