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汽车、食品、光电子、生物药、中药、软件、新材料、新能源、生态农业等一批重大专项,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开发区为基地,加快建设光电子、生物制药、软件等专业园区,发挥规模效应。增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广先进的农业生物技术、种养植技术和优良品种。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技术产权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
(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发展农村教育。建立农村教育实践培训基地,逐步构建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结合的农村办学模式。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危倒校舍改造步伐,利用3年时间改造危倒校舍33.6万平方米,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长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到2010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优先发展职业教育。打破隶属关系、所有制界限,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按市场需求优化布局,调整专业学科,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职业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市区重点办好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主导产业培训基地和各类特色职业学校。搞好职业教育连锁办学,组建5个职业教育集团,每个县(市)区建成1-2所标准的集职前、职后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职教中心。到2010年,80%以上的城镇职工和50%以上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利用我市高校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大众化高等教育,支持在长高校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办学规模。规划建设高新和净月两个大型高校园区,支持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大力发展高校服务产业。
大力实施人才兴业强市战略。构建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多渠道、人才引进多元化、人才输送多途径、人才配置多形式的良性机制。强化五支人才队伍建设。造就和选拔一批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善于把握全局的党政领导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批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善于经营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充分发挥我市教育和科研优势,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形成和汇集一批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高级技能人才和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市场化配置水平。建立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营造重视人才的良好环境,鼓励外来人才创业。引导企事业、科研单位建立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长效机制,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各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老工业基地振兴营造良好环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预算管理改革步伐,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地方公共财政体系框架。以加快电子政府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在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事务决策方面逐步引进决策听证制度,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营造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法制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围绕建设“信用长春”,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加快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系统,初步建立企业征信体系。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守规则、讲信用的社会氛围。鼓励和加快行业协会、市场中介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发挥其规范市场、行业自律和服务企业的作用。
打造东北一流的投资环境。在全社会范围开展民主测评行政机关和行风活动,查问题、挖根源、定措施,营造良好的环境建设氛围,形成投资环境人人有责的舆论导向。从体制和制度建设入手,重新审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审批、检查、收费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减轻企业负担和投资兴业的社会成本,加强垄断性行业的管理规范,提高服务效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公共服务平台。
(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国家必要扶持,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政策保障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发挥内因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进取,挖掘内部潜力,激发内部活力,增强“造血”功能。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艰苦奋斗,努力拼搏。
在充分发挥内因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外因作用,争取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在基地建设方面,争取汽车、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四大主导产业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产业基地。规划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投向、起点高、规模大的项目,争取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资金的支持。在解决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方面,及时向国家争取支持,逐步解决国企历史遗留问题。争取国家社保资金投入,做实个人账户。在剥离企业办社会方面争取国家财政补贴。争取国家破产核呆指标,解决破产企业成本。在企业技改、农业产业化、教育、卫生、文化、环保等领域,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