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铁北老工业区改造和营城沉陷区经济转型
铁北老工业区是指宽城区的铁路线、绕城高速公路之间,二道区吉林大路以北区域,面积约40平方公里。铁北老工业区改造,以调整空间布局、改善整体环境、推动结构升级、提升物流功能、增强保障能力为主要任务,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把铁北老工业区建设成服务功能完善、物流业发达、企业充满活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一是依托轨道客车公司,培育轨道交通设备工业园;依托轻型车和一汽四环公司,培育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园;依托大成集团,发展玉米研发和深加工,初加工向外转移,培育玉米科技工业园。二是北人民大街两侧企业“退二进三”,建设现代商贸生活服务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是依托铁路编组站,建设北部、东部两大物流园区。四是完成棚户区改造,建设成新型生态居住区。
九台营城煤矿沉陷区面积22平方公里,涉及工业企业24户,受灾人口2.2万人。营城煤矿沉陷区治理,坚持以项目促发展,以创业带就业,以新区带老区,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将沉陷区改造成为生态环境较好的接续产业园区。一是推进沉陷区移民搬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规划建设移民新区,分期分批迁移居民,3年内基本完成矿区灾民的异地安置。二是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依托金锣集团、广泽乳业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生猪、奶牛等饲养加工基地,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食品加工业。三是综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快引进步伐,嫁接改造九台立井,搞好膨润土矿、沸石矿、大板石等矿产资源加工,发展矿产资源加工业。四是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加快修缮和恢复,引导加工企业集聚,承接城市工业转移。以增加矿区职工就业为目的,采取特殊政策,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入区发展。加快矿区环境修复和污染治理,建设生态隔离带,改善老区生态环境。
(五)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提供保障条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适度超前、讲求效益的原则,依靠市场机制引导城市建设,创新城市经营,加强生态建设,为长春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长春城区及县(市)城供水问题。建设长春市“三期引水”、城市供水系统改造、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各县城引水及污水处理等工程,3年内解决城区二次供水问题,到2010年市区日供水能力达到160万立方米。加快市区地下管网的更新改造,建设安全可靠的供水、排水、供气输配系统。利用3年时间完成630公里水网、310公里煤气管网改造。市区供热以热电联产、区域锅炉房供热为主,实现单户计量和网络服务入户。到2010年,市区供热面积达1亿平方米,三环路以内全部取消7MW以下锅炉房。按照国家总体部署,适时做好引进天然气的规划利用和输配系统工程建设。加快旧区开发改造,完成重点棚户区改造任务。
构建快速便捷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长春空港、城市快速轨道、长春至双阳地方铁路,继续延伸人民大街和亚泰大街等主干道,加快建立城市快速路网络,完善单向道路交通系统。加快农村路网建设,提高县乡公路等级,到2007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
加快长春热电一厂、热电二厂二期工程建设,启动长春热电三厂前期工作,2010年前建成投入使用,缓解我市电、热供需矛盾,同时积极谋划建设长吉两市中心负荷电厂。
搞好各县(市)城区及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改善投资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市区绿化、美化,搞好园林城市建设。加快建成区和绕城高速公路之间绿地、各类河岸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和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到201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5平方米。继续推进西部和西北部防风御沙林、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加快波罗湖百公里人工湿地恢复工程,启动净月潭退耕还林以及环城郊中型以上水库生态恢复和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强黑土地资源保护,治理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加强水环境治理,重点实施伊通河综合治理和风光带建设工程,完成南湖公园、动植物公园、西部串湖等城市地表水体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水源,防止地下水污染。以优化能源结构、治理机动车尾气和煤烟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大铁北等重点工业区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加快污染企业搬迁及技术改造,积极推进清洁生产。逐步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置,建设城区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推进郊区城镇、村镇垃圾集中处置,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避免出现新的破坏、污染,巩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成果。
(六)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把扩大就业作为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用好用足国家鼓励就业的各项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社区服务业及各类第三产业,拓展吸纳劳动力的空间。继续实施“4050”工程,进一步解决好特困人员的就业问题。积极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的渠道。缓解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建立和完善阶段性就业制度,发展非全日制、临时性、弹性工作时间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培育劳务中介组织,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