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药。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化药和普通药,提高现有产品质量,扩大市场规模。
——研发体系。围绕生物与医药产业发展,跟踪世界新技术,整合生物与医药产业研发资源,建设中药中间体质量自动控制工程技术与设备研究等一些研发中心,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产业化”全过程的技术创新体系。
5、建设区域性物流产业基地
围绕一汽和汽贸开发区、铁路东站、龙家堡机场以及长春铁路客运站以北地区,培育和建设汽车、农产品、空港、综合四大物流园区,发展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面向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产业基地。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物流信息和基础设施两个物流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以都市圈物流配送为基础,物流园区为核心,综合性物流和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国际物流为导向的区域性物流产业基地。到2005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左右,到2010年达到200亿元左右。
——构筑物流基础设施平台。搞好物流节点布局与建设。重点培育四大物流园区,即建设汽车及零部件物流园区、大宗农产品物流园区、综合物流园区以及空港物流园区。围绕物流园区,依托公路枢纽,建设杨家店、卫星路、远达等5个物流配送中心;在农安、德惠、榆树、九台、双阳等县(市)区各发展一个综合物流配送中心。在城区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建设若干大型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在重点乡镇建设一批物流配送站。
加强运输通道网络建设。将长春周边14条国、省干线及县级以上公路连接成网;实现京哈、长春铁路高速化,并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货运站;加快龙家堡机场及其货运中心建设,建立起连接国内、国际的空中走廊。
——构筑物流信息平台。搞好综合物流信息中心建设,为企业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支持,为政府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协同工作机制提供支撑。搞好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建设,保证物流信息平台在高效、统一、有序的环境下运行。
——构筑第三方物流体系。鼓励和推动现有仓储业和运输业的企业联合或合并,向现代第三方物流发展。扶持初具第三方物流雏型的企业快速成长,吸收和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我市第三方物流企业升级。重点扶持电信、商业、运输等领域的重点企业,向以综合代理为特征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带动电子商务发展。
(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1、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
按照光机电一体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加快制造业信息化步伐,普及推广以CAD、ERP为代表的单元技术,引导企业应用4CP集成技术,逐步实现CIMS系统集成。依托客车厂,建设高速高档轨道客车研发平台,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设备,重点发展铁路客车、城市轨道客车、新型地铁客车等产品,巩固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积极发展有产业基础的电气成套设备、材料试验机、通用机械设备中的特色产品。依托光机电一体化优势,大力发展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等高附加值的专用设备。
2、加快发展新材料制造业
在支持亚泰水泥等传统建材企业扩大规模、壮大实力的同时,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依托高性能结构技术、纳米技术及加工技术等,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不锈钢材料、纳米材料、工程塑料及汽车用先进材料,加快产业化进程。加强产业体系建设,提高新材料的工艺装备水平和检测技术,推进新材料的轻量化、功能化、复合化和产业化。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和发展农业,推行农业生产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的效益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产品市场化进程,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保持和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巩固国家商品粮基地地位。大力发展优质畜牧业,加快粮食过腹转化,使畜牧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围绕农产品加工,推进种养业基地化生产,形成规模效益。重点建设专用玉米、优质大豆、绿色水稻、蔬菜、生猪、肉牛、奶牛、肉鸡、肉鹅、梅花鹿等十大标准化科技示范基地。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和产业化,建设玉米、大豆、水稻、牧草和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立安全检测和标准化生产体系,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加强水利、林业建设,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到2010年建成玉米、肉牛等全国知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信息网络覆盖全市。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司法援助,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移、输出农民。到2010年劳动力转移人口达到150万人以上。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把会展旅游业作为三产主导行业,尽快做大做强。在办好已有名牌展会基础上,提高承接大型会议和展览的能力,通过会展业带动服务业发展。同时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汽车工业旅游、冰雪生态旅游、影视文化旅游、休闲旅游。推进房地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培育房地产业优质品牌,提升物业服务层次和内涵。对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紧跟国家放宽市场准入的步伐,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入股和参与经营,增强服务功能。突出电影和地方民俗,借助现代传媒,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借第六届“亚冬会”契机,搞好场馆建设,开发体育竞赛市场和健身娱乐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业,发展社区娱乐、养老、连锁配送和家政服务。依托现有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组建服务于就业、科技、金融和最终消费的电子商城,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度高的会计、律师、评估等各类中介组织,促进信息咨询业的发展。鼓励发展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