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篇法规已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宣布部分规范性文件失效的决定》(发布日期:2009年8月21日 实施日期:2009年8月21日)宣布失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成都市200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
(成府发[2004]49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根据国务院《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我市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分布规律、主要诱发因素、危害程度和趋势预测等,市政府制定了2004年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前言
我市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人口集中,降雨充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多样,相对高差4979米。西部为龙门山强烈隆起断裂褶皱发育带,岩性复杂,以构造侵蚀、溶蚀高山和中山、低山地貌为主;东部龙泉山断裂褶皱带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中部广为平原。山地和丘陵面积分别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2.26%和27.26%。
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导致我市每年地质灾害频繁,成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多发区。
二、2003年我市地质灾害概况
2003年我市共发生地质灾害64起,其中滑坡45处、泥石流10处、崩塌5处、地裂缝3处、地陷1处。其中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7起,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比2002年下降54%。
汛期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是2003年我市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特征。2003年,我市汛期6—10月平均降雨量达634mm,是全年降雨量839.1mm的75.5%,共诱发地质灾害63处,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98%,其中8月份降雨量达351?2mm,占全年降雨量41.8%,诱发地质灾害49处,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76.5%,主汛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发期。
地震活动是2003年诱发我市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2003年我市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龙门山区及龙泉山区,龙门山区共发生地质灾害34起,占我市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53.1%,而2003年我市共发生2.0—3.1级地震活动142次,都集中发生在龙门山山前断裂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