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坚持科学分类、社会评价、单位自主聘用、政府宏观管理的原则,逐步构建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允许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设岗位、自主聘任。扩大中级以下职称“以考代评”范围。加快执业资格制度建设,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和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准入控制。
2、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1)建立激励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收入分配制度。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采取更加灵活的分配方式吸引人才。根据用人单位的特点,实行岗位工资、项目(课题)工资、年工资(年薪制)、兼职工资。制定国有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年薪制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推进经营者持股试点工作。对在关键岗位上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实行技术入股和协议工资制度,鼓励实行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完善公务员绩效奖励制度,按年度考核结果,拉开年终资金发放档次。
(2)保护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收入。科技成果作为股权投资入股或实行转让,其成果拥有人的收益按有关规定予以保障。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单位和行业外,允许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且不损害本单位权益前提下业余兼职,其合法收入予以保护。
(3)完善和建立人才津贴、人才奖励制度。进一步规范津贴申请和发放程序。适时扩大享受津贴人员的范围,提高津贴标准。设立市长特别奖,对在我市从事科技开发、成果转化、重大技术项目改造和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类高技能人才,对我市财政收入贡献突出、利税连年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对为我市引进人才、项目和资金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重奖。
3、加快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促进人才智力共享
(1)结合重大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强市校(所)合作,促进人才智力共享。充分发挥全市高等院校集中、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挖掘和发挥人才潜能,实现人才智力共享。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打破隶属关系和地域限制,协调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合作、共同承担,组织各类人才集体攻关,把项目与人才面向社会同时招标,通过重大项目拉动人才智力共享。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发挥其技术市场和产品项目孵化器作用,在技术成果转化的同时,吸引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发挥市校(所)合作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大力推广市校(所)合作的成功经验,推动项目对接和人才引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2)发挥特殊人才群体作用,推动人才智力共享。鼓励具有兼职能力和时间的人才,在不影响本单位利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技术项目、课题研究和生产经营活动。大胆吸纳学科(专业)带头人参加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实行兼职兼薪、优劳优酬。充分利用博士后群体占据高新技术领域前沿的优势,推动用人单位在不占有博士的情况下得到高层次人才的智力支持。把驻哈各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国内外知名人士组织起来,成立专家顾问团,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的决策进行有针对性地咨询论证,促进各项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三)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攒后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