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工作纳入了依法管理轨道。苏州市人大、市政府正在组织起草制定《
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办法》、《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以形成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体系。继市委、市政府下发《苏州市2001-2010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之后,又转发了《“文化苏州”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抢救、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思路和步骤,经过数年努力,构筑具有影响力和产业实力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展示基地。
(二)通过全面普查,摸清了家底。到2003年为止,在对苏州民间文学、戏曲、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出版了《苏州戏曲志》、《苏州民间器乐集成》、《苏州民间舞蹈集成》、《苏州文化丛书》、《文化苏州》系列画册、《吴文化与现代化论坛》、《中国昆曲论坛》、《吴歌遗产集粹》等书籍,及《昆剧》、《手艺苏州》等音像作品。2003年底,完成了以工艺美术为主的民间艺术全面普查工作,确定了53个门类181个民间工艺代表人物。2004年,开始《苏州民间艺术大全》的编撰工作。在此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确定吴语、长篇叙事吴歌《五姑娘》、堂名音乐、道教音乐、古琴、山歌、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州评弹、昆曲、苏剧、滑稽戏、昆曲木偶、以苏绣、缂丝等为代表的20种传统工艺与技艺、以寒山寺听钟声、虎丘庙会为代表的民俗、中国昆山博物馆等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区、香山木匠等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等一系列保护项目。
(三)保护工作初见成效。昆曲遗产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之后,文化部正式确定苏州市为昆剧节的定点城市,在苏州建立了中国昆曲博物馆和苏州评弹博物馆。自2000年以来,苏州市已成功地举办了两届昆剧节、两届评弹节,继恢复苏州昆曲传习所、重修评弹光裕社之后,昆曲博物馆一期工程已竣工开馆,评弹博物馆将于2004年6月正式开馆。昆曲博物馆二期即将启动,展示古朴民俗风情并以戏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一条街已开始精心规划。建设了昆山周庄昆曲戏台、常熟白茆山歌馆等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设施。桃花坞木版年画社等民间工艺美术通过保护与开发,开始走出困境。
(四)培养了一批新的民族民间文化传人。青年昆曲、评弹演员多次赴港台地区和友好国家访问演出,受到了高度评价。2004年昆曲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本举行的世界传统艺术节活动,扩大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在国际间的影响。苏州评弹学校、苏州艺术学校提高了教育层次,一批评弹、昆曲、民间舞蹈学生在各种重大文化展演活动中崭露头角,显示出艺术才华和发展前途。一批中青年民间工艺美术工作者在各类比赛、展示中屡获大奖,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