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水对徐州市区的影响:城市排涝按照外排河道划分,分奎河、故黄河、京杭运河、房亭河四个排水区。目前,奎河袁桥闸以上强排泵站抽排能力为80立方米/秒,达50年一遇排涝标准;其他排水区按2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虽实施了荆马河、老房亭河等部分排水工程,但内部沟河未得到全面治理,整体排涝标准仅5-10年一遇,排水管网标准更低,大部分不足1年一遇。
(四)洪涝特征和灾害。市区“头顶两湖水(微山湖、云龙湖)、腰缠一条河(故黄河)”,一旦工程出险,短时间内,洪水将给徐州市区造成极大的灾难。此外,由于市区排涝工程整体标准低,加之市区特殊的“锅底洼”地形,遇强降雨,又极易形成涝灾。
自古以来,徐州水患不断,数次被洪水淹没,屡建屡废,所以徐州市区有“城下城”之说。黄河自1194年夺泗夺淮,至1855年北徙,流经徐州661年,给徐州城区带来严重洪涝灾害。据史志记载,较为严重的一次是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黄河溃东南堤倒灌石狗湖(今云龙湖),城中水深一丈三尺,积水三年不退,官舍民庐悉数淹没,人溺死无数。
建国以来五十多年间,因暴雨市区出现十次较大洪涝灾害。其中1957年7月、1980年8月24日、1982年7月21日、1997年7月17日四次暴雨造成的灾害尤为严重。 1957年7月上旬起,徐州市区周围连降大雨和暴雨。鲁南地区山洪下泻,微山湖和不牢河流域出现了历年罕见的大水。洪水冲垮了湖西第一道、第二道防线-湖西大堤和苏北大堤,湖西各条港河决口及内涝形成的大片洪水,全部汇集于湖西大堤下,大堤内外洪水浩渺无际。由于洪水量大势急,位于南四湖最南端的蔺家坝坝口被冲毁,微山湖滚滚洪水向不牢河倾泻,流量高达800立方米/秒,不牢河沿岸决口数处。为保卫市区安全和不牢河沿岸,徐州人民进行了艰难的束水护城工程,经过半个月的奋战,将蔺家坝泄洪流量控制在500立方米/秒以内,保证了市区的安全和两大铁路干线的正常通车,但市区北部仍遭受较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共14个乡、2万多亩土地被淹,受灾人口8万多人;因河湖水位过高,积水无法排除,内涝较重的有15个乡、41140亩土地,受灾人口17897人。总计受灾土地24万亩,受灾人口10万人。
1980年8月24日8-9时,降雨强度大,1小时降水119.3毫米,致使市区大部分地区积水,受淹面积4平方公里。市区矿务局一带积水长达72小时,受淹居民2万户,101家工厂停产、半停产,郊区农田受淹7458亩,倒塌房屋374间。
1982年7月21日夜,市区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291.6毫米,因奎河下游山区洪水顶托,市区段大部分漫溢,袁桥水位高达32.1米,洪水倒灌市区24小时。奎河两岸、晓市、夹河街、和平新村、铜沛路和下淀地区水深都在1米以上,有2.5万户居民房进水,倒塌房屋44间,受灾群众达10万人之多,70%的工厂不同程度受到积水危害,受淹农田2.33万亩,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
1997年7月17日,市区突降特大暴雨。据市区17个雨量站观测记录,24小时平均降雨量为345毫米,最大1小时降雨量98毫米,最大3小时降雨量214毫米。由于降雨强度大,雨量集中,致使奎河袁桥闸处水位一度高达32.48米(18日1时),超过常水位3米,故黄河合群桥处最高水位也一度达到了37.15米(17日22时),超过常水位1.05米。这次特大暴雨造成市区不同程度积水,面积达3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受淹面积为18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总面积的30%。云龙公园、体育场、王陵路、湖滨新村、酿造厂、煤建路、铜沛路、解放南路、南郊宾馆、晓市、顺河街一带等积水深度均在1.30米至1.65米。市区几座立交桥不同程度受淹,尤其建国路立交桥积水深度达2.80米,局部地区交通、供电、通讯中断,不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受淹,低洼地区房屋普遍进水,部分房屋倒塌。在这次灾害中,市区1.5万户、4.8万人一度被水围困,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