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山西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18、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把握舆论的正确导向,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提高宣传水平,增强宣传实效,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统一起来,把统一思想和塑造形象结合起来,大力宣传我省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文化强省和改革发展稳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加大新闻报道的深度,关注基层实际,反映群众意愿,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提高舆论监督的公信力。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制,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19、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省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太行精神”等革命优良传统,发掘“晋商精神”等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内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的思想教育网络,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强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20、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实施科教兴晋战略的力度。整合各级各类科研资源和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技教育发展格局。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加强科技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科技教育的发展后劲。制定全省科学发展规划。加强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特别是应用技术研究,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特别是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组织科研攻关。加强科技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资本化运作,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理念,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干部群众运用科技知识识别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能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精心实施“义务教育水平提升工程”、“高等教育强校工程”等提升教育水平的重点工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完善和落实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
  ——在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21、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和支持人们干事业、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既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较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重视激发经济落后地区、困难行业和贫困群众的发展热情。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22、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特别是要重视和维护下岗职工、农民工、特困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利益,解决好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和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风尚,倡导社会成员之间的谅解与宽容,营造平等、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