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抓好基层工作,把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的工作落实到基层。城市街道社区、农村乡镇和村民委员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一切基层组织都要切实担负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家庭联系沟通,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加强阵地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和节假日生活。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对单亲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和有特殊困难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要给予指导和帮助,重视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等问题。配合司法部门对失足青少年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12、抓好教育阵地建设,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创造必要条件。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创造条件对全社会开放,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各级政府要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加强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青少年活动场所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图书室、活动室建设。各地在城市建设、旧城改造、住宅新区建设中,要配套建设可向未成年人开放的基层活动场所,特别是社区活动场所。经过3至5年的努力,要做到每个县都有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对已建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要进行认真清理,名不副实的要限期改正,被挤占、挪用、租借的要限期退还。图书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科技馆、影剧院等场所,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要发挥好教育阵地的作用。
13、抓好实践活动,努力丰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充分利用各种重要节日和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鲜活的道德实践活动。各种道德实践活动都要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自救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和禁烟禁毒教育。认真开展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少先队员和先进集体等活动,为未成年人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活动,要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党团队组织统一协调和部署,把学生安全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