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抓好业余训练工作。按照“省有重点、市有优势、县有特色、校有传统”的指导原则和“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工作方针,大力实施“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合理规划项目布局,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全省常年坚持业余训练的总人数达到并保持在2万人左右,每年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200名左右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20个左右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40-50个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在省外建设1-2个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在县(市、区)建设20-30个省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建设10-12个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30-150个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0个以上的省级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开展县级业余训练考核评估,推动各市、县(市、区)加大体校和俱乐部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业余训练网络体系。改革完善以省运会为主体的青少年竞赛制度,狠抓赛风赛纪。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对县级业余训练工作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体教结合,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荣誉共沾”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机制,促进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协同配合、资源整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培养更多更好的体育后备人才。
第三节 体育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实施“体育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基本建成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全社会参与兴办、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新格局。体育产业总值增速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到201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5%左右,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5%以上。“十一五”期间,全省发行体育彩票120亿元以上。
大力培育体育市场。进一步开放体育市场,放宽准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不同项目的经营活动采取区别政策,分类指导。着力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逐步实现办赛形式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竞赛组织专业化。积极申办高水平体育赛事,争取申办一届具有较高运动水平和较大影响力的世界综合性运动会;争取每年承办国际比赛20项次以上,努力把一批重要赛事办成具有影响力的传统赛事、品牌赛事。通过行政推动、群众发动、社会参与,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营造体育竞赛的社会氛围。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和推动体育赛事资源的深度开发。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为群众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服务。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努力拓展人才交流、信息、技术、培训服务业务,积极探索竞技体育职业化道路。
加强体育有形无形资产开发。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逐步使体育资产成为体育资本,通过产权转让、入股、拍卖,使用权出让,经营权转让,经营特许权拍卖,合作、合资等多种方式,实行资本运作,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体育发展后劲。加强对大型体育赛事、体育组织、高水平运动队、知名运动员和教练员等潜在商业价值的开发,把无形资产推向市场,实现市场化经营。完善体育基金组织,创新资金运作手段,努力扩大资金规模,积极发挥基金会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做好体育系统场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逐步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南京奥体中心的公共体育设施功能和产业示范作用,全力打造成为全省体育竞赛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体育文化会展中心和一流的体育公园。
加强体育彩票发行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体育彩票发行管理体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改革创新,大力推进体育彩票的品牌建设、系统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着力拓宽销售渠道,加强策划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丰富营销手段,及早推行在线即开彩票、视频彩票以及手机投注、网上投注,重视体育彩票衍生产品的开发与利用,努力培育新的销售增长点。加强体育彩票管理和销售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充分调动体育彩票发行人员的积极性。加强体彩发行工作的监管,高度重视运营安全,确保体育彩票持续健康发展。